慢性肠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影响肠道)、肠道自身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及人群易感性差异)、饮食因素(不合理饮食刺激或过敏引发炎症)、其他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及环境因素影响肠道)相关,这些因素从多方面导致肠道出现炎症等问题影响肠道正常功能。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具体病菌及感染途径: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可侵入肠道,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通过手-口途径摄入被污染的物质而感染,而成年人若饮食不注意,如食用未煮熟的肉类等也可能遭遇此类感染。
2.对肠道的影响: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等症状,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引起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危害:轮状病毒较为常见,多发生在婴幼儿群体。病毒主要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轮状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发病。成年人感染轮状病毒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而患病,感染后同样会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二、肠道自身免疫因素
(一)发病机制
1.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自身免疫性慢性肠炎中,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肠道自身组织识别为外来病原体,从而发动免疫攻击。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肠道黏膜特定成分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肠道组织结合后,激活免疫系统的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持续受损,出现慢性炎症状态。
2.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差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慢性肠炎。在性别方面,部分自身免疫性肠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差异,但具体机制还与免疫系统的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更加关注肠道健康,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三、饮食因素
(一)不合理饮食的影响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例如,长期吃麻辣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肠道黏膜长期处于受刺激状态,容易引发慢性炎症。成年人由于工作等原因可能经常在外就餐,饮食不规律且容易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儿童若长期被允许食用这类不健康食物,也会对肠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2.食物过敏:部分人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反应,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或对某些海鲜过敏等。当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会发生免疫反应,出现炎症。儿童在添加辅食过程中,若过早引入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发生食物过敏导致慢性肠炎的风险增加;成年人若既往有食物过敏史,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也会引发肠道炎症,影响肠道健康。
四、其他因素
(一)肠道菌群失调
1.菌群失调的原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在杀灭致病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使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例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会大幅下降,从而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和正常代谢,引发慢性肠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这些因素导致菌群失调,儿童由于肠道菌群本身尚未完全稳定,使用抗生素等更易出现菌群失调;成年人若生活不规律等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2.对肠道的不良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后,有益菌减少,其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炎症,同时菌群代谢产物的变化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腹泻、腹痛等慢性肠炎相关症状的出现。
(二)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的影响: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对寒冷的耐受性较差,在季节交替等气候变化明显时,更容易因肠道血管收缩等因素引发慢性肠炎。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寒冷环境中也可能因肠道血管收缩等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增加患病几率。
2.环境污染的潜在影响: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如空气污染物、水源污染物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肠道健康。虽然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但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可能会干扰肠道的正常生理过程,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环境污染的潜在影响,生活在污染较为严重地区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来维护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