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指尿液有红细胞但肉眼难察需实验室检查发现,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致。生理性有剧烈运动后、女性生理期;病理性包括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肿瘤)和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现尿潜血需进一步检查诊断,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其尿潜血特点及注意事项,要综合各项检查及自身情况明确病因并处理。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的情况。通常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潜血项目来检测,用“+”表示阳性程度,“+”越多往往提示红细胞数量相对越多,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例如长时间跑步、登山等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通透性暂时改变,使得红细胞进入尿液。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休息后尿液中的潜血可自行消失。比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尿潜血,但经过适当休息再次检查可能就恢复正常了。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经血中的红细胞混入了尿液中,此时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时避开生理期,以避免干扰检查结果。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都可能出现尿潜血。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除了尿潜血外,还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程较长,病情相对迁延,尿潜血可持续存在,同时肾功能可能逐渐出现异常。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病变,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患者常伴有肾区或腹部疼痛,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可呈绞痛样,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输尿管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或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同时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潜血。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渗出,从而引起尿潜血。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如膀胱炎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等。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不规则,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尿潜血。其中膀胱癌较为常见的症状就是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也就是可能表现为尿潜血阳性,同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其他症状。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可能出现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了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外,尿液检查可能发现尿潜血,同时血小板计数会明显降低。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的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患者通常有多种临床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异常。
三、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当发现尿潜血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等病变;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功能状况;对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能还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并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
四、特殊人群尿潜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时需要格外关注。例如儿童发生肾小球肾炎的原因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且儿童的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如果儿童出现尿潜血,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尽早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女性
女性除了生理期可能导致尿潜血外,在孕期也需要注意尿潜血情况。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肾脏负担加重等原因可能出现尿潜血,此时需要监测尿潜血的变化以及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与妊娠期特有的一些肾脏相关问题相鉴别,确保母婴健康。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要考虑多种可能的病因。老年人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当老年人发现尿潜血时,更要积极进行全面检查排除肿瘤等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导致尿潜血,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兼顾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