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可由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过敏、药物、其他)引起,一般处理需调整饮食、保证休息,医疗干预要依病因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腹泻有不同注意事项,要密切观察、谨慎用药、加强营养等以应对腹泻相关问题。
一、寻找腹泻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常见的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秋季腹泻,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引起婴幼儿和成人腹泻,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分泌性腹泻;沙门菌感染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患者多有腹痛、腹泻、发热等表现;志贺菌感染可导致细菌性痢疾,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腹泻,贾第虫感染多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引起,患者可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如过早添加新的辅食种类或改变辅食的性状、数量等,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成人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生冷、油腻食物,或食用变质食物,也可出现腹泻症状。
过敏因素:部分人对牛奶、海鲜等食物过敏,食用后可出现肠道过敏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皮疹等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泻药等可引起腹泻,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长期服用泻药可使肠道的正常排便反射受到影响,引起腹泻。
其他因素:腹部受凉可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胃肠蠕动增快可出现腹泻症状;另外,肠易激综合征也可导致慢性腹泻,患者多伴有腹痛、腹胀,症状可因情绪因素而加重。
二、一般处理措施
1.调整饮食
婴幼儿: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奶粉的浓度或更换为腹泻奶粉。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应暂时停止添加新的辅食,可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成人:应暂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软面条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休息
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腹泻时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婴幼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三、医疗干预方法
1.药物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
病毒感染:目前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严重时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婴幼儿,可适当补充锌剂,有助于缩短病程。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根据病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沙门菌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细菌性痢疾,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寄生虫感染:贾第虫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阿米巴原虫感染可选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药物。
非感染性腹泻
过敏因素引起的腹泻: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牛奶过敏的患者应避免食用牛奶及含牛奶的制品,必要时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使用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泻: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同时可使用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如曲美布汀等,对于伴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腹泻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如果婴幼儿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干燥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2.老年人
老年人腹泻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腹泻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3.孕妇
孕妇腹泻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应及时就医。在用药方面要特别谨慎,许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