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症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类型,骨关节炎因关节软骨退变等致中老年人发病,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可累及多关节;发病机制分别与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自身免疫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不同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全身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运动、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其营养供应和代谢出现异常,软骨成分发生改变,弹性和韧性下降。同时,关节边缘的骨质会出现增生,也就是骨刺形成,这会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另外,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减弱,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磨损,促进骨关节炎的发展。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关节软骨磨损加速,骨关节炎发病风险更高。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炎症细胞浸润滑膜,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介质会进一步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个体发病风险会增加。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初期多为轻微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持续存在,甚至夜间也会疼痛。关节肿胀,可因关节积液或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关节结构的改变,患者活动关节时会感到不灵活,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远侧指间关节出现Heberden结节等。
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等,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随着病情发展,关节会出现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于骨关节炎,X线可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等表现;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组织的病变,对于早期诊断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的退变情况、滑膜炎症以及关节积液等。
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RF阳性率较高,但RF阳性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还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健康人群。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炎症性疾病活动期,ESR会增快,CRP会升高,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骨关节炎患者这些指标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骨关节炎患者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又能减少关节负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缓解期可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但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关节损伤。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冷敷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关节肿胀和疼痛。按摩和针灸需由专业人员操作,能起到一定的缓解症状作用。
药物治疗:骨关节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使用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促进软骨修复。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有抗风湿缓解病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延缓病情进展。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关节炎症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儿童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治疗等。
老年人:老年人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需密切观察。同时,老年人在进行运动干预时,要选择安全、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女性: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对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妊娠等。在使用一些抗风湿药物时,要注意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