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障碍(多见于下肢,随病情进展上肢也受影响,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感觉障碍(肢体麻木、感觉减退,与脊髓丘脑束受压有关,不同年龄感知耐受不同)、二便功能障碍(病情严重时出现,影响老年和年轻患者);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侧位片看生理曲度、退变等,过伸过屈位片评估稳定性)、CT(平扫看骨质增生等,脊髓造影更清脊髓受压)、MRI(T1、T2加权像直接观察脊髓受压等情况,不同年龄表现有特点);电生理检查有肌电图(发现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辅助判断神经受累)、体感诱发电位(反映脊髓感觉传导功能,出现异常改变)。
一、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多见于下肢,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笨拙、易摔倒,严重者可出现跛行、步履蹒跚,犹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觉。随着病情进展,上肢也可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精细动作困难,如持物不稳、写字笨拙等,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后,锥体束受损导致的。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脊髓型颈椎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运动障碍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能力;中老年人群则多因长期颈椎退变积累导致,运动障碍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等基本活动。
2.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可出现于上肢或下肢,也可呈区域性分布。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感觉减退,如对痛觉、温度觉的敏感度降低。感觉障碍的发生与脊髓丘脑束受压有关,不同性别患者在感觉障碍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感觉异常,而中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对感觉障碍有一定适应,但仍会影响生活质量。
3.二便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二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尽,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大便则表现为便秘,部分患者可出现大便失禁。这是因为脊髓受压累及圆锥及马尾神经,影响了二便的神经调控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的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问题,脊髓型颈椎病导致的二便功能障碍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病情,增加护理难度;而年轻患者出现二便功能障碍则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干预。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正侧位片: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前凸,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常出现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改变。还可看到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颈椎X线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颈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X线表现与成人有差异,成人则主要体现退变情况;女性和男性在X线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绝经后骨质流失加快,可能会影响颈椎退变的进程和X线表现。
过伸过屈位片:用于评估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存在颈椎稳定性下降,过伸过屈位片可显示椎体间的移位情况。
2.CT检查
CT平扫:能清晰显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的情况、椎管狭窄程度、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等。可以更精确地测量椎管的矢状径,正常椎管矢状径约13-15mm,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管矢状径常小于13mm。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诊断价值相似,但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中老年患者则可通过CT明确颈椎结构的退变细节。
CT脊髓造影:能更清楚地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通过造影剂的分布来判断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对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3.MRI检查
MRIT1、T2加权像: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脊髓受压的情况,如脊髓是否有信号改变、是否存在受压变扁、脊髓内是否有水肿等。在T2加权像上,脊髓受压部位常表现为高信号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判断;中老年患者的MRI则更能清晰显示颈椎退变与脊髓受压的关系,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颈椎周围组织的代谢,对MRI表现可能有一定影响。
三、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
可发现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或减少等。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辅助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受累的程度和范围,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的肌电图表现可能因神经发育和退变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肌电图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患儿的配合度;中老年患者则可通过肌电图了解神经受损的具体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体感诱发电位(SEP)
能反映脊髓感觉传导功能,脊髓型颈椎病患者SEP可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等异常改变。通过SEP检查可以客观地评估脊髓的感觉传导情况,对于早期发现脊髓功能受损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相似,但需要专业的电生理检查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