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常见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少、干结、困难等,分为功能性(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器质性(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引起),有腹胀腹痛等表现且对不同人群有影响,可通过合理饮食、良好排便习惯、适度运动预防,还可通过腹部按摩、生物反馈治疗等非药物干预。
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
正常的排便过程需要肠道的正常蠕动、合适的粪便性状以及肛门直肠的协调功能。当肠道蠕动减慢,例如老年人肠道肌肉张力下降,肠道蠕动能力减弱;或者粪便中的水分吸收过多,导致粪便干结,如水分摄入不足时,粪便就会变得干燥难以排出;另外,肛门直肠疾病,像痔疮、肛裂等,会使患者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愿意排便,也可能引发便秘。
便秘的分类
功能性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主要是由于肠道蠕动功能障碍导致。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神经节细胞减少,肠道蠕动减慢;也可见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活动量少,肠道蠕动缺乏刺激。例如一位70岁的老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且排便费力。
出口梗阻型便秘:多与肛门直肠部位的功能异常有关。比如直肠前突,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导致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突出,排便时粪便容易堆积在突出部位,导致排便困难;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耻骨直肠肌在排便时不能松弛,反而痉挛收缩,阻碍粪便排出。
器质性便秘
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会导致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从而引起便秘。例如结肠癌患者,随着肿瘤的生长,肠腔逐渐变窄,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等情况;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道功能紊乱,也可能引发便秘。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肠道蠕动也会减慢,从而出现便秘症状。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了长期便秘的情况。
便秘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临床表现
除了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的患者在排便时会出现肛门疼痛,这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较为常见,如肛裂患者排便时会有剧烈疼痛。长期便秘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例如由于粪便长时间堆积在肠道内,毒素被吸收,患者可能出现口臭、皮肤暗沉、痤疮等表现;对于老年人,还可能因为排便用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患者用力排便时,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比如挑食、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如果儿童长期便秘,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便秘导致毒素吸收,会干扰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例如一个3岁的儿童,平时只喜欢吃肉类,很少吃蔬菜和水果,长期便秘,导致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身高和体重的增长。
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加上体内激素变化,容易出现便秘。长期便秘可能导致孕妇腹压增加,引发痔疮等肛肠疾病,而且排便用力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安全。例如一位孕妇,怀孕中期开始出现便秘,由于害怕排便用力影响胎儿,不敢用力排便,导致便秘进一步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便秘更为常见,除了上述提到的肠道蠕动减慢等因素外,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肺气肿等,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肺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
便秘的预防及非药物干预措施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玉米等),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40克膳食纤维。同时,要适量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保持粪便湿润。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最好选择在早餐后,因为此时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形成排便反射。例如每天早晨7-8点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适度运动: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运动。年轻人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促进肠道蠕动。
非药物干预措施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例如老年人可以在睡前和晨起时进行腹部按摩。
生物反馈治疗: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通过仪器训练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肌肉收缩和放松方法,改善肛门直肠的协调功能。例如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仪,让患者感知肛门括约肌的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需要进行数周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