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第二跖骨骨折是足部第二跖骨部位的骨折,病因有外伤(直接、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淤血斑及功能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X线、CT);治疗分保守(无明显移位者用石膏等固定4-6周)和手术(明显移位等情况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护理包括固定期体位、皮肤护理及拆除固定后的早期、后期锻炼,儿童康复需更谨慎。
常见病因
外伤因素:
直接暴力:比如足部受到重物直接砸压、撞击等情况,例如在工地作业时,脚部被掉落的重物击中,就可能导致第二跖骨直接发生骨折。这种情况在从事高危职业或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男性由于从事此类工作相对较多可能有一定概率差异,但并非绝对。
间接暴力:常见于足部扭转、扭伤等情况。例如在运动过程中,如篮球运动中突然的急转急停,足部发生过度扭转,力量传导至第二跖骨,导致骨折;女性穿不合适的高跟鞋行走时,也可能因步态不稳等原因造成足部扭伤进而引发第二跖骨骨折。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的轻微损伤也可能导致第二跖骨骨折,常见于长期站立、行走较多的人群,如职业运动员、长时间行走的劳动者等。由于足部长期承受压力,第二跖骨反复受到应力作用,逐渐出现骨折,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相对多见,尤其是从事需要大量行走或奔跑运动的人群。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的足部第二跖骨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按压时疼痛明显,还可能伴有淤血斑。受伤处会有明显的压痛,随着肿胀的加重,皮肤可能会出现张力性改变。
功能障碍:足部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患者行走困难,因为骨折部位的疼痛会使得足部不敢正常负重,步态会发生改变,例如行走时会避免患侧足部着地。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为疼痛而哭闹不安,影响正常的站立和行走活动;成年人则会明显感觉到行走受限。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足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足部的外观是否有畸形、肿胀等情况,按压第二跖骨部位了解患者的疼痛反应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跖骨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第二跖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以及骨折的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通过X线片能够初步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对于大多数的第二跖骨骨折都可以明确诊断。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尤其是怀疑有隐匿性骨折或者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部位细节时,CT检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当骨折部位存在粉碎性骨折等复杂情况时,CT能更好地显示骨折碎片的位置和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第二跖骨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比如骨折端移位较小,不影响足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情况。
治疗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需要4-6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但也需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因为儿童的活动量相对较大,要注意防止固定松动等情况。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第二跖骨骨折出现明显移位,如骨折端重叠、成角、旋转等移位情况,或者是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明显影响足部的负重和功能恢复,或者骨折伴有皮肤破损等开放性损伤时。
治疗措施: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第二跖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手术后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
康复护理
固定期间的护理:
体位护理:固定期间要保持患肢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过度活动,防止固定装置松动,家长需要加强看护。
皮肤护理:观察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因固定材料压迫导致皮肤损伤。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定期检查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拆除固定后的康复锻炼:
早期锻炼:拆除固定后,早期可进行足部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康复锻炼,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例如先进行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运动,每天多次进行,每次适当增加活动幅度。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需要在家长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逐步引导其进行足部功能恢复锻炼。
后期锻炼: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愈合,可逐渐增加负重锻炼,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在进行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足部的反应,如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情况应暂停锻炼并及时咨询医生。成年人在康复锻炼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锻炼计划,而儿童则需要更谨慎地进行,确保锻炼安全且有效促进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