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小关节紊乱是指腰椎小关节位置改变致滑膜嵌顿或关节面错位,引发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可增强腰部力量防复发,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多见于20-50岁的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腰椎小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会发生退变,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出现小关节紊乱。例如,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会影响腰椎的力学平衡,进而增加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生风险。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由于体力劳动相对较多,腰部活动强度较大,发生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概率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腰部突然扭转等情况下也可发生。
2.生活方式因素
腰部姿势不良:长期伏案工作、弯腰劳作等不良姿势会使腰椎小关节长期处于不正常的应力状态。例如,长时间弯腰工作时,腰椎小关节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关节的微小移位或滑膜嵌顿。
腰部外伤:腰部突然的扭转、闪挫等外伤是引起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常见原因。如在体育运动中突然的腰部扭转动作、搬运重物时姿势不当等,都可能使腰椎小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遭到破坏。
肌肉力量不平衡:腰部的竖脊肌、多裂肌等肌肉力量减弱时,无法有效地维持腰椎小关节的稳定。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腰部肌肉力量较弱,在腰部活动时容易出现腰椎小关节紊乱。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腰部疼痛较为剧烈,多为突然发生的刺痛或酸痛,疼痛部位较固定,一般在腰部一侧或两侧的小关节区域。疼痛可因腰部活动而加重,休息后部分患者可稍有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除。例如,患者在尝试弯腰、转身等动作时,疼痛会明显加剧。
2.活动受限
腰部的活动范围明显减小,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动作。由于腰部疼痛和肌肉痉挛,患者的腰部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如转身时往往需要整个身体一同转动,无法单独完成腰部的扭转动作。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压痛:在腰椎小关节的相应部位有明显的压痛,按压时患者疼痛症状可加重,通过压痛的部位可以初步判断小关节紊乱的大致位置。
特殊试验:如“4”字试验等可能会诱发腰部疼痛,另外,腰椎后伸或旋转等动作时也可引起疼痛加剧,有助于诊断腰椎小关节紊乱。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一般X线片可能无明显的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腰部疾病。部分患者可能会显示腰椎小关节的间隙不对称等间接征象。
CT及MRI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腰椎小关节的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关节面的错位等情况;MRI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间盘病变等其他软组织病变,同时也能观察腰椎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如是否存在滑膜嵌顿等。
四、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由专业的骨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腰椎小关节的手法复位,通过特定的手法调整小关节的位置,使其恢复正常的对合关系,从而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受限。例如,采用腰椎斜扳法等手法,但手法复位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腰部的活动,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一般建议卧床休息1-2周,卧床时可选择硬板床,保持腰部的自然生理曲度。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热敷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2.康复锻炼
在症状缓解后,患者需要进行腰部的康复锻炼,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例如,进行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锻炼。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次锻炼10-15次,每天3-4组;小飞燕是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头部和下肢同时抬起,像飞燕一样,每次坚持3-5秒,然后放松,每次锻炼10-15次,每天3-4组。康复锻炼需要长期坚持,以预防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复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腰椎小关节紊乱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或较为严重的腰部外伤有关。儿童的腰部肌肉和脊柱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轻柔的推拿按摩等物理治疗手段,且操作时要特别轻柔,避免对儿童的脊柱造成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发生腰椎小关节紊乱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保护腰椎。手法复位时要避免过于粗暴的操作,物理治疗的强度也要适中。同时,老年人在康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的腰部活动,防止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