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口腔清洁,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每6-12个月口腔检查、每年至少1-2次洁治;纠正不良口腔习惯,避免过度用力刷牙、纠正口呼吸;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含糖食物摄入;针对全身性疾病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措施可降低牙龈萎缩等口腔问题的发生风险,维护口腔及全身健康。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牙线能有效清洁牙刷难以到达的牙缝部位,牙缝刷则适用于牙缝较大或有牙间隙矫正器的人群。例如,牙缝刷可以精准地清洁牙齿邻接处的污垢。对于佩戴正畸矫治器的人群,更应注重使用牙缝刷清洁矫治器周围的牙齿表面,因为矫治器周围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若不及时清除,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导致牙龈萎缩。
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由专业牙科医生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牙齿、牙龈等部位的检查,以及口腔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例如,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的牙龈炎、牙结石等问题,及时干预能防止其发展为牙龈萎缩。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由于吸烟会增加牙龈炎症的发生风险,更应缩短口腔检查的间隔时间,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全身性疾病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也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口腔检查,监测口腔健康状况,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加重等口腔问题,进而可能导致牙龈萎缩。
定期洁治:每年至少进行1-2次洁治(洗牙),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等。牙结石是由牙菌斑钙化形成的,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出血等,长期不清除会引起牙龈萎缩。研究显示,定期洁治可显著降低牙龈炎症的发生率。对于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洁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洁治频率,一般每3-4个月可能需要进行一次洁治,以控制牙周炎症,防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加重。
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避免过度用力刷牙:有些人刷牙时用力过大,会损伤牙龈和牙齿颈部,导致牙龈退缩。应选择软毛牙刷,掌握正确刷牙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对于儿童,要教导其正确的刷牙力度,防止因用力不当损伤牙龈;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手部力量控制不准确的情况,需特别注意刷牙力度,可选择刷毛较软且有适当弹性的牙刷,以减少对牙龈的损伤。
纠正口呼吸习惯:长期口呼吸会使牙龈和口腔黏膜干燥,导致牙龈炎症,进而引起牙龈萎缩。如果存在口呼吸问题,应及时就医,查找口呼吸的原因,如是否有腺样体肥大、鼻炎等疾病,并进行相应治疗。例如,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来改善口呼吸状况;对于患有鼻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鼻炎,恢复鼻腔通畅,从而纠正口呼吸习惯,保护牙龈健康。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素的食物,这些营养素对维持牙龈健康至关重要。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完整性,缺乏维生素C易导致牙龈出血、萎缩等;维生素D和钙有助于牙齿和骨骼的健康,缺乏时可能影响牙齿周围组织的健康。例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对于孕妇,由于其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更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胎儿和自身的营养供应,以维持牙龈等口腔组织的健康;对于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下降,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通过饮食摄入富含相关营养素的食物来辅助。
控制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过多食用含糖食物和饮料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并刺激牙龈,增加龋齿和牙龈炎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引发牙龈萎缩。应减少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的摄入,尤其是儿童,要控制零食和饮料的intake量,家长应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以保护牙龈和牙齿健康。
针对全身性疾病积极治疗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症等,进而导致牙龈萎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维护口腔健康。例如,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口腔问题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的患者,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牙龈萎缩等口腔问题也更易出现。
控制高血压等其他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对牙龈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等指标,保持身体健康,进而有助于维护牙龈的健康状态,降低牙龈萎缩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