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与痢疾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不同特点。肠炎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等,表现多样且全身症状相对轻,实验室检查依病因不同有相应表现,治疗分一般和药物等;痢疾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有典型发热、腹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有特定表现,治疗用抗生素等,预后方面肠炎多数预后较好但部分有反复,痢疾急性者预后好但中毒型凶险。
一、病因方面
肠炎: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不同年龄人群感染源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等感染轮状病毒;成年人可能因食用不洁海鲜等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
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酗酒等)、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自身免疫因素(如炎症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可见于各年龄段,有遗传易感性相关因素)、肠道缺血等。
痢疾: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经口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等,也容易造成痢疾的传播。
二、临床表现方面
肠炎:
症状多样,一般有腹痛、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等。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全身症状相对痢疾较轻,一般无明显的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症状。例如病毒性肠炎,多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可伴有低热等。
不同病因导致的肠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如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常有腹痛,疼痛部位多与缺血肠段相关,腹泻程度不一,可伴有便血等;自身免疫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痢疾:
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痢疾杆菌感染后,典型患者可先有低热,随后出现腹痛,多为左下腹疼痛,继而腹泻,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
中毒型痢疾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可迅速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等全身中毒症状,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时无腹痛、腹泻症状,需经直肠拭子采样或生理盐水灌肠后才发现黏液脓血便。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肠炎:
粪便常规: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粪便中可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
病原体检测:病毒肠炎可通过粪便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明确病毒类型;细菌肠炎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如培养出大肠埃希菌等。
血常规: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降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血常规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
痢疾:
粪便常规:粪便外观为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病原体检测: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是诊断痢疾的金标准。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中毒型痢疾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更高,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等情况。
四、治疗方面
肠炎:
一般治疗:对于感染性肠炎,要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非感染性肠炎要去除诱因,如停用相关药物、调整饮食等。
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如腹泻严重时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自身免疫性肠炎则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痢疾: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药物治疗:常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对于中毒型痢疾,需采取综合抢救措施,如抗休克、控制惊厥、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
五、预后方面
肠炎:
大多数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预后良好,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多可在1-2周内恢复。非感染性肠炎如能及时去除诱因,预后也较好;但自身免疫性肠炎等病情容易反复,可能需要长期治疗,部分患者可出现肠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差异,儿童自身免疫性肠炎相对成人可能病情变化更快,需密切监测。
痢疾:
一般急性痢疾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较好,多可治愈。但中毒型痢疾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有神经系统等后遗症。儿童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中毒型痢疾的预后相对更需重视,需积极抢救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