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50岁左右中老年人多见,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肩部外伤、疾病影响等,表现为疼痛(昼轻夜重)和活动受限(各方向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和手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年龄因素: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肩袖、关节囊等组织弹性降低、韧性减弱,容易发生劳损和退变,从而引发肩周炎。例如,有研究发现50岁左右人群肩周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可造成慢性损伤。像经常从事需要反复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动作的职业,如画家、铁匠等,肩关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肩周炎。另外,长时间伏案工作、肩部缺乏活动的人群,也容易引发肩周炎。
肩部外伤:肩部曾有过骨折、脱位等外伤史,在恢复过程中如果过早停止活动或者康复锻炼不当,会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进而引发肩周炎。
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肩周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这些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比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肩部血管的微循环,使肩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受到影响,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疼痛: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肩关节的相关检查,如肩关节外展试验,患者外展肩关节时,在60°以内疼痛较轻,超过60°后疼痛明显增加;疼痛弧试验,患者主动外展上肢时,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损伤,也是肩周炎的常见表现之一;还有肩关节内旋试验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肩关节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影,肩关节间隙变窄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肩袖、关节囊、韧带等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发现肩周炎导致的组织水肿、粘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常用的有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超短波治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肩部组织,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每周进行2-3次。
康复锻炼:是肩周炎治疗的重要环节。早期可进行钟摆运动,患者弯腰垂臂,患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和画圈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爬墙运动,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还有外旋锻炼、内收内旋锻炼等。康复锻炼需要长期坚持,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疼痛时强行锻炼。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肩关节松解术等,通过手术松解粘连的组织,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再粘连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肩周炎时,康复锻炼要更加循序渐进,避免因锻炼过度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的改善程度,定期到医院复诊。
儿童:儿童发生肩周炎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肩部不适,多考虑其他原因引起,如外伤、先天性肩部发育异常等,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和适当的康复锻炼,且要密切观察儿童对治疗的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孕妇: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肩部组织,若发生肩周炎,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采用相对温和的物理治疗,如轻柔的热敷等缓解症状,康复锻炼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不影响胎儿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