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椎病变致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脑供血不足的综合征,发病与颈椎结构变化、节段性不稳定有关,有眩晕、头痛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定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椎动脉是向脑部供应血液的重要血管,当颈椎发生病变时,如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可能会对椎动脉造成影响,使得椎动脉的正常血流受阻,进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
二、发病机制
(一)颈椎结构变化的影响
1.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颈椎椎体边缘可能出现骨质增生,若增生部位波及椎动脉周围,就会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颈椎长期承受压力,骨质增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
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后,可能向外突出,若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椎动脉,也会影响椎动脉的血流。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颈椎长时间处于前屈状态,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增加了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风险。
(二)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作用
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时,椎动脉可能会受到牵拉、扭曲等影响。当颈部活动时,不稳定的颈椎节段会使椎动脉的位置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血流。比如,经常进行剧烈颈部运动的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的可能性增加,更容易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一)眩晕
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多在颈部活动时发作,如突然扭头等动作可能会诱发眩晕。眩晕程度不一,轻者可能只是感到头晕目眩,重者可能会站立不稳甚至摔倒。例如,患者在转身拿东西时突然扭头,随即出现眩晕症状。
(二)头痛
疼痛部位多为枕部、顶枕部,疼痛性质可为胀痛、刺痛等。头痛的发生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头部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头痛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中老年患者可能头痛症状相对较为持续,而年轻患者可能在颈部活动后头痛更为明显。
(三)视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这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与眼部相关的神经功能。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看东西模糊、视野中有暗影等情况。
(四)猝倒
这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患者在颈部活动时突然发生猝倒,倒地后多能迅速清醒,且不伴有意识障碍。猝倒的发生是由于椎动脉供血突然中断所致。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颈部的活动度检查、椎动脉压迫试验等。例如,椎动脉扭曲试验:检查者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若患者出现眩晕等症状加重,则提示可能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不同年龄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力度的把握,对于老年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加重颈部损伤。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骨质增生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初步判断颈椎的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比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等情况。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增生的部位、程度以及颈椎间盘突出的情况等。对于骨质增生的细节观察比X线更准确。
3.MRI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椎动脉受压的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等组织的形态,对于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周围的组织结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压迫因素。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不同年龄的患者牵引的重量和牵引时间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例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牵引治疗,而中老年患者要根据颈椎的耐受情况合理设置牵引参数。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装置限制颈部活动,减少对椎动脉的刺激。对于颈部活动较为频繁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可适当使用颈托进行颈部制动。
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判断,避免不恰当用药。
2.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椎动脉减压术等,但手术风险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
(二)预防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例如,坐姿时要保持腰部挺直,颈部微微前倾,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使颈椎处于自然伸展状态。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儿童要注意避免不良的学习姿势,中老年要注意日常活动中的姿势调整。
2.适度颈部锻炼: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活动,如颈部伸展、旋转等,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例如,每天可进行几次缓慢的颈部左右旋转、前后屈伸等活动,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3.避免颈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受到撞击等外伤。例如,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做好颈部的防护措施,开车时要系好安全带,防止急刹车等情况导致颈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