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过敏性皮炎症状相对单一、湿疹多形性等)、好发部位(过敏性皮炎局限、湿疹对称分布等)、诊断鉴别(过敏性皮炎依接触史等,湿疹与其他病鉴别)、治疗预防(过敏性皮炎避过敏原等,湿疹寻诱因等)有区别,临床需综合各因素准确诊治。
过敏性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过敏性皮炎症状相对单一、湿疹多形性等)、好发部位(过敏性皮炎局限、湿疹对称分布等)、诊断鉴别(过敏性皮炎依接触史等,湿疹与其他病鉴别)、治疗预防(过敏性皮炎避过敏原等,湿疹寻诱因等)有区别,临床需综合各因素准确诊治。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过敏原可通过食入、吸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进入体内,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其发病与个体的过敏体质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过敏性皮炎的易感性。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使外界刺激更容易侵入,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湿疹的诱发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与食物过敏、衣物材质等关系密切,成年人可能与工作压力、接触化学物质等相关。
二、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炎:
症状表现:皮肤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形态相对较单一,多局限于接触过敏原的部位,如接触金属首饰后耳部出现红斑、瘙痒等表现,去除过敏原后,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但再次接触过敏原可能复发。
年龄差异:儿童过敏性皮炎可能更多与食物、玩具材质等接触有关,表现为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的皮疹;成年人则可能因接触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等出现相应部位的皮疹。
湿疹:
症状表现:皮疹具有多形性,急性期有渗出倾向,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瘙痒程度剧烈,且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年龄差异:婴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初为红斑,以后为丘疹、丘疱疹,搔抓、摩擦后形成糜烂、渗出性损害和结痂等;儿童湿疹可发生在四肢、躯干等部位,表现与成人相似但可能更倾向于急性或亚急性表现;成年人湿疹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
三、好发部位
过敏性皮炎:与接触过敏原的部位密切相关,如接触化妆品可导致面部过敏性皮炎,接触宠物毛发可引起接触部位(如手臂等)的皮疹,好发部位相对局限,一般是直接接触过敏原的皮肤区域。
湿疹:好发部位不固定,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具有对称性分布的特点,例如双手可对称出现湿疹表现,一侧手部出现皮疹后,另一侧也可能逐渐出现类似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过敏性皮炎:主要依据病史(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等,以明确过敏原,需与湿疹等其他皮肤病鉴别,湿疹一般没有明确的接触过敏原的病史,皮疹多形性且对称分布等特点可作为与过敏性皮炎鉴别点。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与过敏性皮炎有一定相似性,但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等可鉴别)、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常有苔藓样变,瘙痒呈阵发性,无渗出倾向等可鉴别)等疾病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皮疹具体形态等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过敏性皮炎: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关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例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后严格禁食该食物。治疗上可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轻度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如局部红斑、瘙痒可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重度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等。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诱因,如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等。外用药物根据湿疹不同阶段选择,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口服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物止痒,对于病情严重的可能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要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方面,要注意皮肤保湿,保持生活环境舒适,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湿疹的物质等,不同年龄人群在预防时需注意不同方面,婴幼儿要选择温和的衣物材质,成年人要注意工作生活压力的调节等。
总之,过敏性皮炎和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部位、诊断鉴别以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