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有疼痛(昼轻夜重、与活动有关、炎症致神经末梢受刺激)、活动受限(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粘连致)等症状表现,体征检查有压痛(肩峰下等部位压痛、炎症刺激)、肩关节活动度检查(外展等活动度明显低于正常、判断功能受限程度),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软组织钙化等,MRI可清晰显示软组织情况,需与肩袖损伤(疼痛特点、活动表现及影像不同)、颈椎病(伴颈部等症状、影像不同)鉴别。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特点:肩周炎患者常出现肩部疼痛,疼痛可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较为常见。疼痛范围一般涉及肩关节周围,可放射至颈部、肘部等部位。例如,有些患者在夜间会因疼痛而醒来,影响睡眠。这种疼痛与肩部的活动有关,在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往往会加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疼痛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疼痛特点是相似的。对于有长期肩部劳损病史的人群,更要关注疼痛的这种变化。
机制:主要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从而加重疼痛症状。
2.活动受限
具体表现: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可能受限,其中以外展、上举、内外旋等活动受限较为明显。比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梳头、穿衣、摸背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活动受限会逐渐加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活动受限带来的影响不同。例如,对于从事需要频繁肩关节活动工作的人群,如画家、打字员等,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
机制:炎症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膜等组织发生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活动。
二、体征检查
1.压痛
检查部位:在肩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部位可能出现压痛,常见的压痛部位有肩峰下、喙突、肱二头肌长头腱等部位。医生通过按压这些部位来判断是否存在肩周炎。不同年龄的人群,这些压痛部位的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肩周炎患者在这些部位会有较为明显的压痛。
原理:压痛是由于炎症刺激局部组织,使得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这是肩周炎炎症存在的一个体征表现。
2.肩关节活动度检查
测量指标: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活动度。正常肩关节的外展可达90°-180°,内收可达20°-45°,前屈可达90°-180°,后伸可达40°-50°等。肩周炎患者的这些活动度会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正常活动度的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是有一定标准的。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正常活动度可能较年轻人略低,但如果低于正常范围较多则要考虑肩周炎的可能。
意义:通过测量活动度可以直观地判断肩关节的功能受限程度,是诊断肩周炎的重要体征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辅助判断
1.X线检查
表现: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骨质疏松等表现。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肩峰下、喙突等部位发现钙化影。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X线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在判断X线表现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作用: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肩部疾病,如肩关节骨折、肿瘤等,同时也能发现一些肩周炎后期的继发改变。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表现: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肩关节囊的增厚、滑膜的炎症、肌肉肌腱的损伤及粘连等。例如,能看到肩关节周围的滑膜有明显的增厚,肌腱周围有炎症渗出等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群在MRI上的表现可能因为组织的老化等因素有所差异,但对于诊断肩周炎具有重要价值。
意义:MRI对于早期诊断肩周炎以及评估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与其他肩部疾病的鉴别
1.肩袖损伤
鉴别要点:肩袖损伤也会出现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肩袖损伤的疼痛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且在肩关节外展一定角度时会出现疼痛弧现象。而肩周炎的疼痛是逐渐加重且活动受限是全方位的。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MRI等)可以进行鉴别。例如,肩袖损伤在MRI上可以看到肩袖肌腱的撕裂等表现,而肩周炎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的炎症和粘连。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但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和表现有差异。
2.颈椎病
鉴别要点:颈椎病也可能引起肩部的疼痛和不适,但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症状往往伴有颈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且神经根型颈椎病会有上肢的放射痛和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异常。而肩周炎主要是肩关节本身的病变。通过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鉴别,颈椎MRI可以看到颈椎间盘的突出、神经根的受压等情况,而肩周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的改变。不同年龄的人群,颈椎病和肩周炎的发病情况不同,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年轻人颈椎病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而中老年人肩周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也有交叉情况,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