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性疾病,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形成原因包括真菌接触传播、自身其他部位真菌传播以及足部温暖潮湿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患脚气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儿童易因集体环境接触感染,女性因鞋类不透气等易发病,老年人皮肤屏障等功能下降且足部环境不佳易患。
一、脚气的定义及分类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性疾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常伴有瘙痒。
间擦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有渗液,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基底呈红色,剧烈瘙痒。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缘部,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无汗,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瘙痒不明显。
二、脚气形成的原因
(一)真菌的感染
1.皮肤癣菌的接触传播
皮肤癣菌是导致脚气的主要病原体,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可以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的地面、拖鞋、浴巾等物品上存活。当足部皮肤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时,真菌就有可能附着在足部皮肤表面。例如,在公共泳池中,如果脚部皮肤直接接触到被污染的池水,而自身足部皮肤的屏障功能较弱时,就容易感染皮肤癣菌。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范围相对较广,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中,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的机会较多,增加了接触感染皮肤癣菌的风险。而老年人如果身体机能下降,皮肤的防御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
2.自身其他部位真菌的传播
有些人本身患有手癣、体癣等其他部位的真菌病,通过手部搔抓等行为,将真菌传播到足部,从而引发脚气。比如,先患有手癣,经常用手去搔抓患处,然后再接触足部,就可能导致足部感染真菌。对于女性来说,在日常护理中,如果不注意手部和足部的卫生隔离,也容易出现这种自身传播的情况。
(二)足部环境因素
1.温暖潮湿的环境
足部是人体容易出汗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运动后,足部出汗会使局部皮肤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这种温暖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例如,穿不透气的鞋子,如塑料鞋、不透气的运动鞋等,会进一步加剧足部的潮湿程度,为真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足部出汗较多,如果穿着不透气的童鞋,更容易导致足部环境温暖潮湿,增加患脚气的几率。而肥胖人群由于足部承受的压力较大,出汗也相对较多,也属于脚气的高发人群之一。
2.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正常的足部皮肤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可以抵御真菌等病原体的入侵。但是当足部皮肤受到一些损伤时,比如足部皮肤有微小的擦伤、干裂等,皮肤的屏障功能就会受损,从而使真菌更容易侵入皮肤并定植。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的足部清洁剂、频繁泡脚等也可能破坏足部皮肤的屏障功能。老年人的皮肤本身就比较干燥,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再加上一些不当的足部护理方式,更容易出现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进而引发脚气。
三、不同人群脚气形成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
1.特点
儿童脚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感染,症状可能相对较为明显。儿童活泼好动,在集体环境中如幼儿园等,接触公共物品的机会多,容易通过接触感染真菌。而且儿童的足部皮肤较为娇嫩,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
2.相关因素
集体生活环境中,与其他儿童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例如,在幼儿园的shared浴室或者更衣室,儿童的足部皮肤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增加了感染风险。此外,儿童的活动量较大,足部出汗多,如果穿着不透气的童鞋,就会进一步加重足部温暖潮湿的环境,促进脚气的形成。
(二)女性
1.特点
女性由于经常穿高跟鞋、凉鞋等,足部的通风情况可能不佳,而且在日常护理中,可能存在手部和足部卫生隔离不够的情况,容易导致自身其他部位的真菌传播到足部引发脚气。
2.相关因素
高跟鞋的材质不透气,会使足部处于密闭、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为真菌生长提供条件。另外,女性在进行美甲、足部护理等操作时,如果工具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真菌感染。而且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注重手部的护理,而忽视足部的卫生,比如用手接触足部后不及时清洁手部,增加了自身传播真菌的几率。
(三)老年人
1.特点
老年人患脚气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比如瘙痒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皮肤病变可能更严重,如鳞屑角化型脚气更容易出现皮肤增厚、皲裂等情况。
2.相关因素
老年人皮肤的新陈代谢减缓,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皲裂等情况,这使得真菌更容易侵入皮肤。而且老年人的足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皮肤的营养供应不足,也不利于皮肤抵御真菌的侵害。此外,老年人可能行动不便,足部清洁不够及时,或者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进一步加重了足部的不良环境,促进脚气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