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腱鞘囊肿是常见软组织病变,由手腕部腱鞘滑膜层病变致滑液积聚形成,病因有劳损因素(青壮年女性多见,长期重复手腕动作易引发)和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患结缔组织病者风险高),临床表现为手腕部缓慢生长的肿块及可能的压迫症状,好发于手腕背侧等部位,通过体格检查和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脂肪瘤、血管瘤鉴别,治疗有非手术(自行吸收、挤压法、穿刺抽液)和手术(适应反复发作等情况,术后注意固定护理)治疗方式。
一、定义
手腕腱鞘囊肿是发生于手腕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病变。腱鞘是包绕肌腱的鞘状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可分泌滑液,起润滑和减少肌腱与腱鞘之间摩擦的作用。当滑膜层发生病变,导致滑液增多并积聚,就可能形成腱鞘囊肿。
二、病因
1.劳损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相对多见。这可能与女性的手部活动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青壮年往往手部活动较多,长期过度使用手腕,如频繁打字、织毛衣、操作鼠标等,会使手腕部的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容易引发腱鞘囊肿。例如,长时间从事手工劳动的人群,手腕腱鞘囊肿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重复的手腕动作,会使腱鞘受到过度应力,导致滑膜层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影响滑液的正常分泌和吸收平衡,促使囊肿形成。
2.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
病史影响:一些患有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由于自身免疫相关的病理改变,影响到手腕部腱鞘的结缔组织状态,增加了手腕腱鞘囊肿的发病风险。这类患者除了手腕腱鞘囊肿外,往往还伴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局部肿块:手腕部可出现一个缓慢生长的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乒乓球。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有弹性,一般与皮肤无粘连,但基底固定。按压时可能有酸胀或疼痛感。
压迫症状: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例如,压迫到附近的神经时,可能会出现手部麻木、无力等感觉;压迫到血管时,可能会影响手部的血液循环,导致手部皮肤颜色改变、温度降低等。
2.好发部位:常见于手腕背侧,也可发生于手腕掌侧、桡侧等部位。手腕背侧的腱鞘囊肿较为多见,这与手腕背侧的腱鞘分布特点以及活动时的受力情况有关。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发现手腕部的肿块,根据肿块的位置、质地、活动度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腱鞘囊肿。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手腕部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能看到囊肿内的液性暗区,对诊断有重要价值。B超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较好地鉴别腱鞘囊肿与其他手腕部肿块,如脂肪瘤、血管瘤等。
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诊断腱鞘囊肿,但可以排除手腕部的骨质病变,如骨肿瘤、骨折等,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X线检查主要观察手腕部骨骼的结构是否正常,有无骨质破坏等异常情况。
五、鉴别诊断
1.脂肪瘤: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质地较软,呈分叶状,与皮肤无粘连,活动度较好。通过B超检查可以鉴别,脂肪瘤在B超下表现为高回声的脂肪组织团块,而腱鞘囊肿表现为液性暗区。
2.血管瘤:血管瘤是血管的异常增生,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瘤一般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皮肤呈紫红色,按压时可压缩,松开后恢复原状。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血管瘤与腱鞘囊肿,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瘤的血管形态和血流情况,而腱鞘囊肿无血管相关表现。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自行吸收:部分较小的手腕腱鞘囊肿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对于一些偶然发现的较小囊肿,患者可以先观察,避免过度使用手腕,有可能囊肿会逐渐自行消退。例如,一些症状不明显的小囊肿,通过减少手腕活动,有可能自然吸收。
挤压法:医生可以通过用力挤压囊肿,使其破裂,然后让其自行吸收。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复发概率,而且对于深部的囊肿或复发的囊肿不太适用。挤压时需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
穿刺抽液:用注射器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然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再加压包扎。这种方法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也有较高的复发率。穿刺抽液后需要注意局部的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穿刺抽液可能会对局部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其他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
适应情况:对于反复发作、囊肿较大、症状明显影响手腕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囊肿及周围部分相连的腱鞘,以降低复发率。但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损伤周围组织等。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对手腕进行适当的固定和护理,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囊肿复发或引起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术后的固定和护理需要更加精细,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手部情况,确保固定舒适,避免影响儿童的手部发育和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