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尿量情况不定,既可能因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等出现尿少,如慢性肾病进展至尿毒症期时肾小球滤过率大幅下降致少尿,水钠摄入控制不佳也会使尿量减少;也可能在早期因肾脏部分功能代偿等出现尿多,如早期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致尿多,透析相关情况也可能让部分患者出现尿多,需综合病情、年龄、病史等多因素判断。
一、尿少情况
1.肾脏功能严重受损阶段
发病机制: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的阶段,此时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GFR)能维持机体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有效排出,当GFR低于15ml/min时,就进入尿毒症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大幅降低,肾脏排出水分的能力显著减弱,导致尿量减少。例如,一些因慢性肾炎逐渐发展至尿毒症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少尿症状,24小时尿量可能少于400ml。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儿童尿毒症患者,由于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尿毒症阶段,肾脏功能受损对尿量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儿童本身肾脏储备功能较成人弱,当进入尿毒症期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量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早出现,且需要密切关注尿量变化来评估病情进展,因为尿量减少会更快引起体内水钠潴留等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水肿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
病史因素影响:如果患者有长期的慢性肾脏病史,如长期糖尿病肾病病史,在糖尿病肾病逐渐进展到尿毒症时,肾脏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病变明显,这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丧失,使得尿量减少的情况更为严重。而对于有高血压肾损害病史的患者,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同样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在发展到尿毒症时也常出现少尿表现。
2.水钠摄入控制不佳时
发病机制:即使患者整体肾小球滤过率已经很低,但如果在尿毒症期仍然不注意控制水分和盐分的摄入,机体摄入过多的水分后,由于肾脏排水能力差,也会表现为尿量进一步减少。例如,患者不遵循低盐、限水的饮食原则,大量饮水或食用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血容量增加,但肾脏无法有效地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从而导致尿量减少。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一些生活方式不规律的尿毒症患者,如部分老年尿毒症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自己的液体摄入量,随意喝水,尤其是在夏季或活动量少的情况下,更容易因水钠摄入控制不佳而出现尿量减少。而年轻的尿毒症患者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节制等,也可能导致水钠摄入失衡,加重尿量减少的情况。
二、尿多情况
1.早期尿毒症阶段
发病机制:在尿毒症早期,肾脏的部分功能尚存在一定代偿能力。此时,肾脏可能会出现浓缩功能减退的情况,虽然肾小球滤过率已经下降,但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相对不足,导致尿液的浓缩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例如,一些患者在尿毒症早期,24小时尿量可能超过2000ml。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尿毒症早期,由于肾脏的代偿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导致尿多的情况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儿童肾脏的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在尿毒症早期,即使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受影响更早,所以更易表现为尿量增多。比如一些先天性肾脏疾病导致的儿童尿毒症早期,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等尿多的表现。
病史因素影响:对于一些病史中肾脏病变进展相对较缓的患者,在尿毒症早期,肾脏的部分功能还能维持一定时间的代偿,从而出现尿多的情况。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如果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在进入尿毒症早期时,可能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的相对保留而出现尿量增多。而对于一些遗传性肾脏疾病导致的尿毒症早期,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肾脏的浓缩功能变化可能也会导致尿多的表现。
2.透析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部分尿毒症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后,尤其是腹膜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由于透析液的作用,可能会出现相对尿多的情况。腹膜透析是通过腹腔内的腹膜作为半透膜,利用透析液的交换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在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会通过腹膜进入透析液被排出,同时肾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有相对的排水增多情况,导致尿量较透析前有所变化,可能出现尿多的现象。
特殊人群透析影响:对于老年尿毒症透析患者,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肾脏的残余功能和整体身体状况在透析过程中的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在透析过程中,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尿量的变化,部分老年患者在透析后可能会出现尿多的情况,这与老年患者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身体对透析液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对于儿童尿毒症透析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透析治疗对其尿量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肾脏在透析过程中的代偿和适应能力与成人不同,透析后尿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多方面,需要密切监测尿量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透析方案等。
总之,尿毒症患者的尿量情况复杂,既可能出现尿少,也可能出现尿多,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病情、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