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需询问饮食史、接触史、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做腹部超声、腹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
一、症状表现
1.腹泻
急性肠炎患者多有腹泻症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一般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泻的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等。例如感染性急性肠炎常因病原体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分泌增加、蠕动加快,从而引起频繁腹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肠炎腹泻可能更频繁,需注意预防脱水等情况;成人急性肠炎腹泻相对成人自身情况而言次数增多较明显。
2.腹痛
多数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腹痛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刺激引起。比如细菌性肠炎时,炎症介质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可引发腹痛。不同性别腹痛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可能有影响,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急性肠炎时腹痛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恢复较慢。有既往肠道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肠炎时腹痛可能更剧烈或持续时间更长。
3.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可通过神经反射等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胃蠕动异常、胃内容物反流等。例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除了肠道症状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表现。儿童急性肠炎出现恶心、呕吐时需特别注意其营养和水分的补充,因为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脆弱,呕吐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和脱水风险增加;成人若频繁恶心、呕吐也需关注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二、病史询问
1.饮食史
要询问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如变质的食物、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比如食用了变质的肉类、不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这些都可能是引起急性肠炎的诱因。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饮食史不同,长期在外就餐人群接触不洁食物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人群,发生急性肠炎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2.接触史
了解是否接触过腹泻患者,因为急性肠炎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集体食堂、家庭中有人患急性肠炎,其他成员可能因密切接触而感染致病。对于儿童来说,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接触腹泻患者的几率相对较高,需特别注意;成人若工作环境中人员密集,接触腹泻患者的风险也存在。
3.既往病史
询问既往是否有肠道疾病史,如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肠炎时症状可能更复杂或病情更容易反复。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发生急性肠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因为其自身免疫力差,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弱。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常是重要指标。如果是细菌性急性肠炎,一般白细胞计数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而病毒性急性肠炎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例如细菌性痢疾引起的急性肠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血常规相对成人更敏感,白细胞计数的细微变化可能都有临床意义;老年人血常规可能因机体反应性较低,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仍可能存在炎症反应。
2.粪便常规
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细菌性急性肠炎患者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还可能有红细胞;病毒性急性肠炎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等。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等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肠炎。对于儿童粪便常规检查更要仔细,因为儿童急性肠炎可能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粪便常规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成人粪便常规检查也能辅助判断肠道炎症的性质和程度。
3.病原学检查
必要时进行粪便的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并能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可能的抗菌治疗提供依据;病毒检测可确定是否是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如轮状病毒检测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类似,但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生理特点,病原学检测可能需要更谨慎操作以获取准确结果;成人病原学检测则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四、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1.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腹部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对于急性肠炎患者,腹部超声一般无特异性的特征性表现,但能辅助鉴别诊断。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要注意其配合度,可能需要适当安抚等;成人腹部超声检查相对较方便,但对于肥胖等人群可能会影响检查效果。
2.腹部X线
一般不作为急性肠炎的首选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异常征象。不同年龄人群腹部X线检查的意义类似,但儿童进行腹部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尽量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成人腹部X线检查则主要用于排查肠道穿孔等严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