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半月板损伤有疼痛(位置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与活动相关,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肿胀(因炎症反应和出血致关节内积液,外观有变化且随损伤恢复而变)、弹响(屈伸或旋转膝时出现,弹响频繁卡顿明显多为损伤重,与生理性弹响不同)、交锁(半月板碎片卡压致膝突然卡住,影响功能且可致损伤加重及肌肉萎缩等)、肌肉萎缩(因痛和活动受限致膝周肌肉萎缩,影响膝稳定和行走等)等常见症状。
位置与特点:半月板损伤后,疼痛是较为突出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位于膝关节的内外侧间隙。急性损伤时,患者往往能明确指出疼痛发生的瞬间,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在进行跑步、上下楼梯等动作时,由于膝关节的屈伸和旋转,会刺激损伤的半月板,导致疼痛加重。不同年龄的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愿行走等;而老年人可能会因为本身存在的关节退变等情况,疼痛感知可能与年轻人有所差异,但本质都是半月板损伤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的。
与活动的关系:疼痛与膝关节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屈膝、旋转膝关节时,疼痛通常会明显加剧。比如,当患者尝试蹲下或者从坐位站起时,膝关节的旋转和屈曲动作可能会使损伤的半月板受到挤压,从而引发疼痛。一些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群,如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半月板损伤时,疼痛会严重影响其运动表现,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肿胀
发生机制: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会出现出血、渗出等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膝关节肿胀。损伤的半月板会刺激滑膜,使滑膜分泌过多的滑液,同时损伤部位的出血也会积聚在关节腔内,引起关节肿胀。肿胀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损伤可能仅表现为膝关节轻度的肿胀,而严重损伤时,膝关节会明显肿胀,甚至出现皮肤发亮的情况。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膝关节的皮肤较为松弛,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老年人可能本身关节就有一定的肿胀基础,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关节肿胀状态。
观察与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膝关节的外观来判断肿胀情况。正常膝关节两侧的凹陷是对称的,当出现肿胀时,凹陷会变浅甚至消失。而且肿胀会随着损伤的恢复情况而变化,如果损伤得到及时处理,肿胀会逐渐消退;如果损伤未得到有效处理,肿胀可能会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出现。
弹响
弹响类型:半月板损伤常见的弹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屈伸膝关节时出现的弹响,另一种是旋转膝关节时出现的弹响。弹响的产生是由于损伤的半月板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受到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挤压、研磨,导致半月板发生移位或变形,从而产生弹响。例如,在膝关节屈伸时,损伤的半月板可能会卡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当膝关节屈伸到一定程度时,半月板突然复位,就会产生弹响。不同年龄的人群弹响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弹响可能相对较清脆,而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弹响可能会伴有一定的卡顿感。
弹响与损伤程度的关系:一般来说,弹响越频繁、弹响时膝关节的卡顿感越明显,往往提示半月板损伤的程度相对较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弹响都是半月板损伤引起的,一些正常人群在膝关节活动时也可能出现生理性弹响,但生理性弹响通常不伴有疼痛等其他不适症状,而半月板损伤引起的弹响往往会伴有疼痛、肿胀等其他症状。
交锁
发生情况:交锁是半月板损伤较为严重的一种症状。当损伤的半月板碎片卡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时,膝关节会突然卡住,不能屈伸,患者会感觉膝关节被“锁住”了。例如,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突然无法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动作,如轻轻晃动膝关节、屈伸膝关节等,才能使卡住的半月板碎片复位,从而解除交锁状态。儿童发生交锁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自我处理能力有限,需要及时就医处理;老年人发生交锁时,由于可能伴有其他关节疾病,处理起来可能相对复杂一些。
对功能的影响:交锁会严重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使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屈伸膝关节等,对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造成极大的障碍。每次交锁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而且频繁的交锁可能会导致半月板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也会影响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导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肌肉萎缩
发生过程:由于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患者会减少膝关节的使用,长期如此会导致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股四头肌等出现萎缩。股四头肌萎缩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表现为大腿肌肉变细,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的程度与半月板损伤的时间长短、损伤程度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其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本身肌肉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半月板损伤后肌肉萎缩可能会加速肌肉功能的衰退。
肌肉萎缩的影响: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使膝关节更容易受到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肌肉力量的下降会导致患者行走能力下降,平衡能力减弱,增加了跌倒的风险。例如,股四头肌萎缩会使膝关节的伸膝力量减弱,患者在上下楼梯时会感觉更加吃力,平衡感变差,容易摔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