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询问症状出现时间、部位、性质及加重缓解因素)和既往史(有无颈部外伤史及其他基础疾病);体格检查有颈部外观、活动度、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位、侧位、动力位片观察颈椎相关情况)、CT(显示骨骼结构)、MRI(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其他辅助检查有肌电图(判断神经受损情况)、诱发电位检查(评估神经系统传导功能),综合各方面信息对颈椎病准确诊断,且不同患者需综合考虑各自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等。例如,颈部疼痛起始时间,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出现,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疼痛是否放射至肩部、上肢等部位,有无上肢麻木、无力,手指活动是否灵活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如年轻女性长期伏案工作后出现颈部不适可能与颈椎病早期表现相关;中老年患者可能因颈椎退变等因素逐渐出现症状。
了解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比如颈部姿势改变、颈部活动、休息等对症状的影响。长时间低头工作后颈部症状加重,适当活动颈部后症状缓解,可能提示与颈部肌肉劳损相关,但也需考虑颈椎病可能。
2.既往史
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颈部外伤史,颈部外伤可能是颈椎病发生的诱因之一。如有颈部外伤史,需了解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例如,曾有颈部严重外伤导致颈椎骨折等情况,后续发生颈椎病的风险可能增加。
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
二、体格检查
1.颈部外观检查
观察颈部有无畸形,如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正常颈椎有向前的生理曲度,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生理曲度变直、反弓等。
颈部皮肤有无红肿、包块等异常。
2.颈部活动度检查
检查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活动范围。正常颈部前屈可达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度可能受限,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时可能诱发上肢放射性疼痛。
3.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检查:检查上肢及手部的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过敏。例如,颈5-6神经根受累时,拇指、示指感觉异常常见。
运动检查:观察上肢肌肉有无萎缩,检查上肢肌力,可通过握力测试、上肢各肌群肌力测试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上肢或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如手部握力下降,行走时下肢有踩棉花感等。
反射检查: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异常;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等病理反射。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正位片:可观察颈椎椎体有无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等情况。正常颈椎椎体排列整齐,椎间隙宽度对称,钩椎关节无明显增生。若出现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提示颈椎退变。
颈椎侧位片:能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椎体前后缘骨质情况、椎间隙高度等。如前面所述,可观察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还可测量颈椎椎管矢状径等,椎管矢状径缩小提示椎管狭窄可能。
颈椎动力位片:用于评估颈椎的稳定性,观察颈椎在屈伸状态下椎体有无移位等情况。如颈椎不稳患者在动力位片上可看到椎体间有异常活动。
2.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骼结构,如椎体骨质增生情况、椎间盘突出程度、椎管内情况等。可明确椎间盘是否向椎管内突出,以及突出的部位和程度,还能观察到神经根、脊髓等受压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颈椎病变,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骨骼信息。
3.MRI检查
是诊断颈椎病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颈椎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能直观看到椎间盘是否突出、脊髓有无受压及受压程度、神经根有无受压等情况。对于脊髓型颈椎病,MRI可明确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可能因颈椎退变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中老年患者颈椎退变明显,MRI上常可见明显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等表现。
四、其他辅助检查
1.肌电图检查
有助于判断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电图检查可能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异常自发电位等表现,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辅助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与其他神经源性疾病相鉴别。
2.诱发电位检查
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可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对于颈椎病累及脊髓等情况,诱发电位检查能提供一定的辅助诊断信息,帮助了解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异常。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综合手段,医生可以对颈椎病进行准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自因素对检查结果和病情表现的影响,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