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超一般愈合时间经延长治疗仍未骨性愈合,常见原因有局部血供不良、感染、固定不牢固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估;治疗包括手术(植骨、调整更换内固定、截骨)、药物辅助;康复治疗有物理治疗(超声波、电刺激)和康复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防并发症等,需专业指导。
局部血供不良相关内容
对于下肢长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外的动脉环和关节囊内的小动脉,骨折后容易破坏血供,导致骨折不愈合概率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供血能力弱,更易出现局部血供不良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进一步减少骨折部位的血供,增加骨折不愈合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病变,使得骨折部位血供减少,不利于骨折愈合。
感染因素相关内容
开放性骨折患者如果伤口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很容易发生感染。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开放性骨折后发生感染进而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较成人更高。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免疫力会有一定波动,若发生骨折伴有感染情况,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感染发生后,局部会出现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阻碍骨基质的形成和矿化,严重影响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骨折端是否有骨痂形成、骨折线是否清晰等情况。若骨折端骨痂稀少,骨折线明显,且超过3-6个月仍无明显骨痂生长迹象,提示可能存在骨折不愈合。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微结构,对于一些复杂骨折不愈合的诊断更有价值,比如跟骨骨折不愈合时,CT可明确骨折端是否有硬化、囊性变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早地发现骨折部位的血供情况以及软组织嵌入等情况,在骨折不愈合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优势,它能通过观察骨髓信号等判断骨折端的血运状态。
临床症状评估:患者骨折部位仍有疼痛、压痛,骨折处有异常活动等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骨折不愈合。例如,骨折已经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但患者骨折部位仍持续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且能感觉到骨折端的异常活动,再结合X线显示骨折线清晰,即可高度怀疑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植骨术: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等。自体骨移植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自体松质骨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能为骨折愈合提供骨传导、骨诱导和骨生成的微环境。比如在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中,取患者自身髂骨进行植骨,可促进骨折端骨痂形成。异体骨移植则是使用他人的骨组织进行植骨,但存在免疫排斥等风险,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内固定物调整或更换:对于因内固定不牢固导致的骨折不愈合,需要重新调整或更换内固定装置。例如,原来的钢板固定位置不佳或强度不够,重新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并正确固定骨折端,恢复骨折端的稳定性,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相对疏松,可能需要选择更适合的内固定材料,如生物力学性能更好的锁定钢板等,以保证固定的牢固性。
截骨术:适用于骨折端存在明显畸形愈合、骨缺损等情况。通过截骨纠正畸形,重新建立骨折端的正常解剖关系,同时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例如,下肢骨折不愈合伴有明显成角畸形时,进行截骨矫形,恢复肢体的力线,促进骨折愈合。在儿童患者中进行截骨术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截骨方式和时机,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药物治疗
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可能会被用于辅助治疗,但药物治疗通常是在手术等主要治疗措施基础上的辅助手段。例如,骨形成蛋白等药物可能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有助于骨折愈合。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康复治疗在骨折不愈合中的作用
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治疗、电刺激治疗等。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骨折端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有助于骨痂形成。电刺激治疗则通过产生电场,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物理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虽然不能替代手术等主要治疗,但能辅助促进骨折愈合。儿童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治疗的强度和频率,避免对儿童娇嫩的组织造成损伤。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例如,骨折不愈合患者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骨折周围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训练,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训练。但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因训练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