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是骨骼有病变基础受轻微外力等致骨折,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和全身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原发病和处理骨折(保守或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手术风险高、儿童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绝经后女性重抗骨质疏松等。
相关骨骼病变举例
原发性骨肿瘤:像骨肉瘤,它是一种起源于骨间叶组织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强度,使得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还有骨巨细胞瘤,它是一种交界性肿瘤,好发于长骨骨端,肿瘤生长会造成骨皮质变薄,进而引发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性肿瘤:许多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骨骼,比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转移到骨,肿瘤细胞在骨内生长,破坏骨组织,降低骨的强度,从而引发病理性骨折。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的炎症,炎症会破坏骨组织,使骨的完整性和强度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人群,由于骨量丢失,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即使是日常轻微的活动,如弯腰、咳嗽等,也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常见的部位有椎体、髋部等。
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能因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骨折的情况而异,在活动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加剧。例如,患有骨转移性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骨折部位会持续疼痛,且疼痛难以通过休息等方式缓解。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的。
畸形:部分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出现骨折端移位导致的肢体畸形,比如长骨骨折后可能出现肢体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
全身表现:如果是由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等情况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可能会伴有原发病的一些全身表现,例如体重下降、乏力等。如果是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老年人可能还会伴有骨质疏松相关的全身表现,如身高变矮、驼背等。
病理性骨折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病理性骨折常用的方法,可以发现骨折线以及骨骼原有的病变情况,比如是否有骨肿瘤的溶骨性破坏、骨转移瘤的成骨或溶骨表现等。例如,对于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X线能看到骨破坏区和骨折线。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以及骨病变的细节显示比X线更清晰,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以及骨病变的范围等。比如,对于脊柱的病理性骨折,CT可以清楚地显示椎体的骨破坏和骨折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和骨髓的病变显示效果较好,能够更早地发现骨骼的病变以及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对于发现骨转移瘤等病变有重要价值。例如,在骨转移瘤的早期,MRI就可以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病理性骨折的潜在病因。
实验室检查: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怀疑骨肿瘤时,可能会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怀疑骨质疏松时,会检查血钙、血磷、骨密度等指标。例如,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可能会升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检查会显示骨密度降低等。
病理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化疗等。对于骨髓炎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骨髓的炎症。
骨折的处理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石膏或支具固定等,同时需要治疗原发病。例如,一些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病理性骨折,若全身情况差,可采用椎体成形术等保守治疗相关措施,但需结合原发病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肢体功能或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理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骨肿瘤切除后植骨重建等。比如,长骨的病理性骨折,如果骨折端移位明显,影响肢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病理性骨折多与骨质疏松、骨肿瘤骨转移等有关。在治疗方面,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全身情况。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要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如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儿童:儿童发生病理性骨折相对较少,若发生多与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良性骨肿瘤等有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
女性绝经后人群:绝经后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进而引发病理性骨折。这类人群在发生病理性骨折后,除了治疗骨折,还要重视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通过补充雌激素、钙剂、维生素D等方式,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增加日照时间、适当运动等,以预防再次发生病理性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