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是因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神经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有腰痛、间歇性跛行等表现,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定期体检来预防。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可分为先天性(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和后天获得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先天性椎管发育不良,如椎管矢状径狭窄等,使得椎管本身空间狭小,随着人体生长发育,可能较早出现神经受压症状,常见于青少年人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骨骼结构等因素更易受影响,若有家族遗传的椎管发育异常病史,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后天性因素
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发生退变,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椎管内有效空间减小,从而压迫神经。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尤其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腰部过度劳累的人群,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骨质流失等因素退变可能加速。
外伤:脊柱受到外伤后,如骨折、脱位等,可能引起椎管内结构的改变,导致椎管狭窄,有腰部外伤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该病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因外伤机制不同,如年轻人多因运动、交通事故等外伤,老年人可能因轻微跌倒等外伤引发。
医源性因素:如腰椎手术后,可能由于瘢痕组织形成、手术部位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椎管狭窄。
三、病理生理改变
当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时,会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导致神经所支配区域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长期的神经受压还可能引起神经组织的缺血、变性等改变,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腰痛:多数患者有下腰痛,疼痛程度不一,一般为钝痛或酸痛,站立、行走时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这是本病的典型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
下肢神经受压症状:可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如行走困难、足部下垂等,不同神经受压表现不同,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2.体征
腰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后伸活动受限较明显。
神经牵拉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可呈阳性或部分阳性。
感觉、运动和反射改变:根据神经受压情况不同,相应部位会出现感觉减退、肌肉力量减弱、腱反射异常等体征。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椎体形态、椎间隙宽度、骨质增生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退变等情况,但对于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显示不佳。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如椎管矢状径、横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可明确椎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
MRI检查:对椎管内的软组织结构显示良好,能清楚看到硬膜囊、脊髓、神经根等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合: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当患者有相应的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椎管狭窄压迫神经的表现时,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休息:适当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减少站立和行走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行走导致间歇性跛行加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休息方式和时间需合理安排,如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休息频率。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暴力按摩加重损伤;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但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要谨慎。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需密切观察。
2.手术治疗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受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减压手术等,通过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扩大椎管空间,解除神经受压。手术风险和效果因患者具体病情而异,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等情况不同,医生会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七、预防
1.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者、长时间开车的人群要注意定时调整姿势。
2.适度锻炼: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飞燕、五点支撑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腰部损伤。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需调整,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腰部锻炼方式。
3.避免腰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尤其是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
4.定期体检: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腰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腰椎退变等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