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有按病程和病因的分类方式。按病程分急性期(1-3个月,炎症反应重、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慢性期(3-6个月甚至更久,炎症消退、组织粘连纤维化、活动受限加重)、恢复期(3-6个月,粘连吸收、活动范围恢复、疼痛基本消失);按病因分原发性肩周炎(病因不明,50岁左右多见,女性略多,起病隐匿)和继发性肩周炎,后者包括肩袖损伤继发(有外伤史,中老年人易发生)、肩关节脱位继发(脱位后康复不当易粘连)、颈椎病继发(长期伏案等致神经受压引发)、糖尿病继发(代谢紊乱等致软组织炎症粘连,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易患)。
一、按病程分类
1.急性期
时间范围:一般持续1-3个月。
病理特点:此期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呈现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明显。肩部疼痛较为剧烈,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痛,且疼痛可向颈部、肘部放射,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等动作受限最为显著。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梳头、穿衣等简单动作,夜间疼痛往往加重,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此期多见于年轻人因突然的肩部外伤、过度劳累等因素引发肩周炎的情况,年龄较小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在急性期出现较明显的症状,可能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受外界刺激因素影响较大有关。
2.慢性期
时间范围:通常持续3-6个月甚至更久。
病理特点:炎症逐渐消退,但肩关节周围组织开始出现粘连、纤维化。肩部疼痛有所减轻,但肩关节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呈现出典型的冻结状态。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均明显受限,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范围大幅缩小。此时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如穿衣时手臂难以举过头顶,梳头时手臂无法触及对侧肩部等。中老年人是慢性期肩周炎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肩部软组织本身的退变以及可能存在的既往肩部轻微损伤未得到及时修复等因素,容易进入慢性期,且恢复相对较为缓慢。
3.恢复期
时间范围:一般持续3-6个月。
病理特点:粘连逐渐被吸收,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恢复。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的功能逐步改善。此期患者可以逐渐进行一些肩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肩关节的外展、外旋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能够逐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活动水平。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在经过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相应处理后,都可能进入恢复期,但不同年龄人群恢复的速度和效果会因自身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速度可能相对较快;而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组织修复,恢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
二、按病因分类
1.原发性肩周炎(特发性肩周炎)
病理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多见于50岁左右的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肩部外伤史,起病较为隐匿,逐渐出现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肌腱、滑囊等组织发生退变,弹性和韧性下降,容易发生炎症和粘连,从而引发肩周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肩部姿势不良等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比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使用电脑导致肩部肌肉慢性劳损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原发性肩周炎。
2.继发性肩周炎
肩袖损伤继发肩周炎
病理机制: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对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起重要作用。肩袖损伤后,肩部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减少,进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和挛缩,最终引发肩周炎。常见于有肩部外伤史的人群,如跌倒时肩部着地、肩部受到直接撞击等。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肩袖组织本身的退变,更容易发生肩袖损伤,从而继发肩周炎。
肩关节脱位继发肩周炎
病理机制:肩关节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受到损伤,包括关节囊、韧带、肌肉等,若治疗不及时或复位后康复不当,容易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引发肩周炎。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和成年人相对较多见,因为他们肩部活动度较大,发生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脱位后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的固定和康复训练,就容易出现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粘连,进而发展为肩周炎。
颈椎病继发肩周炎
病理机制:颈椎病可导致支配肩部的神经受到压迫,引起肩部疼痛、肌肉痉挛,长期的肩部疼痛和肌肉痉挛会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引发肩周炎。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年龄一般在30-60岁之间,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颈椎病引起的神经压迫会影响肩部的神经传导,使得肩部肌肉不能正常协调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肩周炎。
糖尿病继发肩周炎
病理机制: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容易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和粘连,从而引发肩周炎。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更为常见,因为中老年人本身发生肩周炎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再加上糖尿病的影响,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