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是妊娠28周前胎儿体重不足1000g自行终止妊娠的病症,有先兆、难免、不全、完全流产等类型,病因包括胚胎、母体、父亲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和腹痛,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处理原则依流产类型而异,流产后一般人群要休息营养等,特殊人群如曾流产、年龄大、有基础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自然流产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先兆流产: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经休息及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继续妊娠,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可见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于宫颈口内,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基本相符或略小。
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体外,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妇科检查见宫颈口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自然流产的病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如三体、单体等)和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断裂、缺失、易位等)。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严重感染、高热疾病,可导致子宫收缩而引起流产;孕妇患严重贫血、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可导致胎儿缺氧、发育异常而流产;孕妇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增加流产风险。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宫腔粘连、子宫肌瘤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而导致流产。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影响胚胎着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高泌乳素血症,可抑制排卵并干扰受精过程,增加流产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胎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流产。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而引起流产。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如苯、甲醛、铅等),可引起流产。
自然流产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和腹痛。早期流产的全过程均伴有阴道流血,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晚期流产时,胎盘已形成,流产过程与早产相似,先出现阵发性子宫收缩,然后胎盘剥离,故阴道流血出现在腹痛之后。
自然流产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停经史、既往妊娠史、本次妊娠过程中阴道流血及腹痛情况等。
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有无贫血及感染征象。妇科检查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有无妊娠物堵塞,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明确胚胎或胎儿是否存活,有助于自然流产的分型诊断。如超声下见妊娠囊形态异常、无胎心搏动等提示胚胎发育不良。
妊娠试验:通过检测血或尿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可协助判断妊娠情况。若hCG水平持续不升或下降,提示妊娠预后不良。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孕酮水平,可协助判断黄体功能及胚胎发育情况。
自然流产的处理原则
先兆流产: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片。经治疗2周,若阴道流血停止,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
难免流产: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可根据子宫大小、妊娠周数等,行刮宫术或钳刮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
不全流产:一经确诊,应行刮宫术或钳刮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出血多有休克者,应同时输血输液,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完全流产:若超声检查证实宫腔内无残留妊娠物,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自然流产后的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流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保持外阴清洁,流产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预防感染。
特殊人群
有过自然流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前应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生殖系统检查、内分泌检查等,寻找可能导致流产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妊娠后应尽早进行产前检查,密切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年龄较大的女性:年龄越大,自然流产的风险相对越高。此类女性流产后更应注重身体调养,加强孕前保健,妊娠后密切监测孕期各项指标,如hCG水平、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患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的女性,流产后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甲状腺功能等调整至适宜妊娠的状态后再考虑再次妊娠,并在妊娠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