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骨膜发生炎症性疾病,病因有创伤性、感染性、全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及感染性骨膜炎的全身症状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需通过合理运动、注意安全、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来预防,不同人群患骨膜炎各有特点。
病因
创伤性因素:
运动损伤较为常见,比如长期高强度运动、运动时姿势不当等,可导致骨膜受到反复牵拉、摩擦或直接撞击,像长跑、篮球等运动中,膝关节骨膜容易因过度活动而受损引发炎症。对于儿童青少年,因其骨骼发育尚未完全,运动时更易出现创伤性骨膜炎。
急性外伤,如骨折、扭伤等,也可能引起骨膜损伤,从而诱发炎症。
感染性因素: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骨膜是重要病因。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血源性传播、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途径侵犯骨膜。例如,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骨膜引发感染性骨膜炎;邻近的软组织感染扩散至骨膜也可致病。
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骨膜,如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骨膜相关组织,导致骨膜发炎。这类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且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对骨膜的长期影响较大。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是骨膜炎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急性炎症时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慢性骨膜炎疼痛相对较轻,多为隐痛、酸痛,在活动后疼痛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行走、跑步时小腿疼痛明显,休息时疼痛减轻但仍可能存在。
肿胀:骨膜发炎后,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多,引起局部肿胀。肿胀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局部皮肤可出现紧张、发亮的表现。
压痛:在炎症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疼痛感,通过压痛部位可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位置。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比如膝关节骨膜炎患者,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导致屈伸活动受限,影响正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升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若感染严重,体温可能更高。而非感染性骨膜炎通常全身症状不明显。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病变部位,观察局部有无肿胀、压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情况,还会进行相关关节或肢体的活动度检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局部骨质轻度增生等表现,对排除其他骨骼病变有一定帮助。
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骨膜增厚、水肿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反应等,可更早发现骨膜的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原则
休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骨膜炎,休息都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骨膜,让骨膜有机会修复。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应减少行走、跑步等下肢活动。
物理治疗:
热敷:早期急性期过后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一般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创伤后早期,可进行冷敷,收缩血管,减少渗出,缓解疼痛。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15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重复。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物理效应,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骨膜炎症的消退。
药物治疗:
感染性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等结果确定。
非感染性骨膜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儿童青少年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少数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清除感染病灶、修复受损骨膜等,但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预防措施
合理运动: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例如,长期不运动的人开始运动时,应从较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强度。
注意安全: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骨骼,避免外伤。如参与对抗性较强的运动时佩戴好防护装备,防止摔倒、碰撞等造成骨膜损伤。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骨膜等组织的影响。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膜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各有特点。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时更要注重科学运动以预防骨膜炎;女性在特殊生理期等情况下身体状态不同,也需注意骨膜健康;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运动后不注意恢复等的人群易患骨膜炎;有既往骨骼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骨膜炎的风险可能更高,需更加关注骨膜健康,定期检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