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损伤指骨结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破坏,分创伤性和病理性,创伤性有骨折、骨挫伤等,病理性有骨肿瘤相关、骨质疏松性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及全身失血性休克、感染等反应;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X线、CT、MRI);治疗创伤性骨折分闭合性和开放性处理,病理性针对基础病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多青枝骨折,老年人愈合慢易并发症,绝经后女性易骨质疏松,重体力或剧烈运动人群风险高,要注意防护和护理治疗。
创伤性骨损伤
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损伤类型,根据骨折的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例如,交通事故中,强大的外力可能导致长骨发生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碎成多块。从骨折处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又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有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骨挫伤:多发生在松质骨部位,如膝关节的股骨髁、胫骨平台等,是骨小梁的微小断裂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一般由较大的间接暴力引起,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病理性骨损伤
骨肿瘤相关骨损伤:骨原发性肿瘤如骨肉瘤,会破坏骨的正常结构,使骨的强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等损伤;骨转移瘤也是常见情况,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导致骨组织被破坏,影响骨的完整性。
骨质疏松性骨损伤: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作用就可能导致骨折,如椎体压缩骨折、腕部骨折等。
骨损伤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疼痛:骨损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例如骨折患者,受伤部位有持续性疼痛,按压时疼痛更明显。
肿胀: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出血、水肿可导致肿胀。如闭合性骨折时,骨折端出血使局部形成血肿,进而引起肿胀。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导致受伤部位出现畸形,如骨折处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Colles骨折时,手腕部会出现“餐叉样”畸形。
功能障碍:骨损伤后,受伤部位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如骨折后肢体无法正常活动。
全身表现:严重的骨损伤可能引起全身反应,如大量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开放性骨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引发感染,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骨损伤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骨损伤部位的压痛、肿胀情况,观察有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异常活动是指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这是骨折的特有体征之一。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骨损伤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发现骨折的存在、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等。例如,通过X线能清晰看到长骨骨折的骨折线及骨折端的移位方向。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的三维结构,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折线和微小骨折。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骨挫伤、软组织损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早期发现骨挫伤等病变,显示软组织的损伤范围等。
骨损伤的治疗原则
创伤性骨损伤的治疗
闭合性骨折的治疗: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可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的方法治疗。例如,小儿的青枝骨折,多采用石膏外固定,利用小儿骨的塑形能力,骨折可逐渐愈合。如果骨折移位明显,通常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并用内固定装置(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首先要进行清创处理,彻底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然后根据骨折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固定,如清创后如果骨折稳定,可采用外固定;如果骨折不稳定,可能需要手术内固定。同时,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病理性骨损伤的治疗:针对病理性骨损伤,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骨肿瘤引起的骨损伤,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损伤,主要是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针对骨折等损伤进行相应处理,如椎体压缩骨折可采用椎体成形术等方法治疗。
不同人群骨损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的韧性较好,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不完全骨折。儿童骨损伤后愈合能力较强,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防止骨折再移位。例如,儿童摔倒后发生前臂骨折,经复位固定后,要叮嘱家长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受伤的肢体,定期带孩子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骨损伤多与骨质疏松有关,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人骨损伤后需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例如,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要注意帮助老人翻身、拍背,鼓励老人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提高骨的质量,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女性: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更容易发生骨损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骨密度,预防骨损伤的发生。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情况。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骨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工作或运动时要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护具等,减少骨损伤的发生几率。一旦发生骨损伤,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