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瘙痒为主要特征、病程6周以内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相应症状及不同人群特点,可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鉴别,治疗需去除病因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避免接触致敏原、增强体质。
一、定义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瘙痒为主要特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会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
二、病因
(一)食物因素
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安息香酸盐、亚硫酸盐等也可能引起。儿童可能因添加辅食等情况更容易因食物引发急性荨麻疹,比如添加新的水果泥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二)药物因素
常见引起急性荨麻疹的药物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导致的荨麻疹多为变态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时需特别关注是否有过敏风险。
(三)感染因素
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都可能诱发。不同年龄阶段感染的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受到病毒或肠道寄生虫感染影响。
(四)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因素
常见的吸入物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和某些挥发性化学品等;皮肤接触因素如某些植物、动物毛发、化纤织物等。不同生活环境下,吸入物和接触物的种类不同,例如生活在花粉较多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因吸入花粉引发荨麻疹。
(五)其他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神经精神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与急性荨麻疹的发生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中的人,可能更易受神经精神因素影响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累及胃肠道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二)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急性荨麻疹:可能因皮肤较为娇嫩,瘙痒感可能更易引起哭闹等表现,而且在感染因素导致方面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更容易因病毒等感染引发,同时在药物使用方面需特别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成人急性荨麻疹:病因相对复杂多样,可能与工作压力、生活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时,需及时识别和救治,因为成人的基础健康状况和各器官功能与儿童有差异,应对严重情况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病史如发病前的食物、药物接触史、感染情况等,再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等)通常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变应原检测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病因。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变应原检测有助于找到可能的致敏原。
(二)鉴别诊断
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有昆虫叮咬史,损害常为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顶端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儿童,春秋季节多见;还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肤深层(真皮下层及皮下组织),常发生在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为局限性肿胀,质地较韧,压之无凹陷,一般无瘙痒,消退较慢。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可能的诱因并避免接触,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应避免再次食用相关食物;若是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等。不同人群去除病因的方式需结合其具体情况,儿童要特别注意饮食中添加物的排查等。
(二)药物治疗
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对于病情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等。
六、预防措施
(一)饮食方面
合理添加辅食,对于儿童来说,添加新食物时应少量引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成人则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多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尤其是已知过敏的食物要严格避免。
(二)避免接触致敏原
注意生活环境的清洁,减少吸入性致敏原的接触,如定期打扫房间、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对于已知的皮肤接触性致敏原,要避免接触,如某些特殊材质的衣物等。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自身生活环境和活动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儿童的衣物选择应尽量舒适、无刺激性材质。
(三)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儿童可进行户外游戏等,成人可选择跑步、瑜伽等运动,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