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的慢性胃部疾病,病因包括Hp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年龄、遗传等,病理有胃镜及组织学表现,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等,治疗需针对病因、对症及定期随访,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部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腌制、烟熏、油煎食物,以及过度饮酒等,可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例如,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摄入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
3.自身免疫: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等,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胃黏膜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导致恶性贫血等并发症,同时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防御和修复机制减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5.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病理改变
1.胃镜下表现: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绿色,黏膜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黏膜下血管透见。有时可见黏膜发红、糜烂等情况。
2.组织学改变: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替代,出现杯状细胞等肠黏膜的特征性细胞;还可能有幽门腺化生,胃底腺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替代;部分患者存在不典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紊乱,不典型增生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四、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满、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症状可因进食刺激性食物而加重或诱发。例如,进食辛辣食物后,胃部不适症状可能明显加剧。
2.贫血相关表现: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可出现巨幼细胞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透见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有无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
2.病理活检: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判断病变程度的金标准,在胃镜下取多部位胃黏膜组织,送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腺体萎缩、肠化生等情况。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治疗方案的选择与Hp感染情况有关。
六、治疗与管理
1.针对病因治疗
Hp感染治疗:如果检测出Hp阳性,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
调整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腌制、烟熏、油煎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少食多餐,以减轻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自身免疫相关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对于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维生素B。
2.对症治疗
消化不良治疗: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改善腹胀、早饱等症状,使用抑酸剂(如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
3.定期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有无癌变倾向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抑酸剂时要考虑对其他药物吸收的影响等。同时,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弱,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如胃镜检查需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对于Hp感染的儿童患者,抗生素的选择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3.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表现,如是否合并甲状腺疾病等,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同时,在心理方面,由于疾病可能带来的不适和对病情的担忧,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