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及大便性状改变等,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诊断,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需长期管理关注。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异常: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胃肠动力特点不同,如儿童胃肠道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出现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的肠易激综合征表现。
对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波动可能导致胃肠动力异常,增加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蠕动减慢,易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存在结肠传输缓慢的情况;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小肠传输加快等动力异常。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内脏感觉神经对肠道扩张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肠内容物,也会让患者产生过强的感觉,从而出现腹痛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内脏高敏感性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女性在一些生理状态下,如孕期等,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会变化。
3.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等。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成人肠道菌群相对稳定,老年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等,都可能影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生活方式中,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肠易激综合征发病风险。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肠道内某些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等可能增多。
4.脑-肠轴功能异常:
脑-肠轴参与调节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当脑-肠轴功能异常时,如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脑-肠轴,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对精神心理因素的承受和反应不同,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等因素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进而影响肠-脑轴,女性在社会角色等方面可能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有既往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会有哭闹等异常表现;女性在月经前后腹痛可能加重等。
2.排便习惯改变:
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为稀糊状便,一般每日3-5次左右,也可多达10余次,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混合型则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年龄不同排便习惯改变的特点不同,婴儿期排便异常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及性状改变,老年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更常见,且可能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有关。
3.大便性状改变:
腹泻型患者大便多呈糊状;便秘型患者大便干结,可呈羊粪状;混合型则大便性状交替变化。
四、诊断标准
1.罗马Ⅳ诊断标准: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同时需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如儿童需排除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女性需排除妇科相关疾病等导致的类似症状。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年龄方面,婴儿期需注意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避免食物过敏等情况;儿童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成人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部分人对乳制品不耐受则应避免食用乳制品等。
女性在特殊时期如经期等,可能需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等。
生活方式中,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对于便秘型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腹泻型患者则需避免食用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高纤维食物在腹泻严重时可能需要适当限制等。
心理调节:
不同年龄人群心理调节方式不同,儿童可通过亲子互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成人可通过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调节情绪,如长期精神紧张的成人可参加瑜伽等运动来放松身心。女性在面临工作生活多重压力时更需注意心理调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心理调节,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等;成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舒缓运动。运动有助于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胃肠功能的调节。
2.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特殊人群产生不良影响,如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成人强作用的药物等。
六、预后
大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预后良好,但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较重的患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关注,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