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发病涉及免疫途径,表现有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可通过病史采集和过敏原检测诊断,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增强免疫力;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分急性、亚急性、慢性,通过体格检查和鉴别诊断,治疗分一般和药物,预防要注意皮肤护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过度反应引起的疾病。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为外来的“敌人”,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介质,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对花粉过敏的人,在接触花粉后,鼻腔、眼部等会出现过敏症状,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将花粉当作有害物,产生免疫应答释放介质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等。
其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多种免疫途径,不同过敏原引发过敏的具体免疫机制有所差异,但核心是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
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湿疹病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外在因素包括环境中的刺激物(如肥皂、洗涤剂、某些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干燥、寒冷等)、微生物感染等。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衡等有关。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使外界刺激物更容易进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同时免疫系统的异常也参与其中,导致表皮和真皮的炎症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过敏
皮肤表现:可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风团通常是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隆起性皮疹,颜色可呈淡红或苍白,发作突然,消退也较快。例如荨麻疹就是常见的过敏引起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突发的风团,伴有明显瘙痒。
呼吸道表现:常见的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如过敏性鼻炎患者会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过敏性哮喘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过敏原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消化道表现: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比如食物过敏时,食用过敏食物后很快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基底潮红,严重时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有明显渗出。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儿童湿疹在面部较为常见,急性发作时症状明显。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轻度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边界较清楚,瘙痒剧烈,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成年人多见,但儿童也可能患病,如手部慢性湿疹,由于经常接触水和刺激物,皮肤出现肥厚等改变。
三、诊断方法
过敏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何时接触过敏原、出现症状的时间、症状表现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接触某种特定花粉后出现症状,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等信息。
过敏原检测: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体内试验有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15-20分钟内局部会出现风团、红斑等阳性反应;体外试验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通过抽血化验,若特异性IgE升高,提示对相应过敏原过敏。
湿疹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皮肤的损害情况,包括皮疹的形态、分布、有无渗出、肥厚等表现。例如查看湿疹患者皮肤是否有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慢性湿疹的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一些皮肤病进行鉴别,如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湿疹的皮疹多对称分布,境界不清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时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来确诊湿疹。
四、治疗与预防
过敏
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过敏发作的重要措施。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使用防螨寝具等。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过敏引起的瘙痒、流涕等症状;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预防: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人群,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进行针对性预防。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减少过敏的发生,如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儿童过敏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常见的儿童过敏原,如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宠物毛发等,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孩子接触的物质和出现的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湿疹
治疗:
一般治疗: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如避免过度洗涤,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注意皮肤保湿,使用合适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对于儿童湿疹患者,皮肤保湿尤为重要,可选择儿童专用的保湿产品,保持皮肤屏障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选择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儿童湿疹在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强度。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但不过度洗涤,注意皮肤保湿,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从婴儿期开始就要注意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状态,早期发现皮肤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家族中有湿疹病史的婴儿,出生后要特别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某些刺激性的衣物材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