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护理与康复需从固定制动、肿胀疼痛管理、康复锻炼、饮食及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固定制动要关注外固定和内固定情况;肿胀疼痛要分别进行冷敷热敷、使用合适药物处理;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逐步进行;饮食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日常要避免患肢过早负重、保持良好体位、预防并发症。
一、骨折后的固定与制动
1.外固定情况:若采用石膏外固定,要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避免石膏受潮变软影响固定效果。在石膏固定期间,观察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以及手指或脚趾的活动情况等。一般来说,正常的肢体末端皮肤颜色应该与身体其他部位相近,温度适中,肿胀不进行性加重,手指或脚趾可以有一定的活动度。如果发现远端肢体苍白、发紫、温度明显降低、肿胀加剧或者活动受限,可能是血液循环受阻,需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石膏固定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石膏过紧导致皮肤压迫性损伤。
2.内固定情况:如果进行了手术内固定,术后早期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同时,也要注意肢体的制动,按照医生的要求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移位。例如,在卧床期间,可以将患肢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在制动期间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等。
二、肿胀与疼痛管理
1.肿胀处理:受伤早期可进行冷敷,一般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冷敷时要注意用毛巾等将冰袋包裹起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热敷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肿胀较严重的情况,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消肿的药物,如甘露醇等,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和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在进行冷敷或热敷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不适。
2.疼痛管理:如果疼痛较轻,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比如听音乐、看书等。如果疼痛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但要注意儿童患者不能随意使用成人的止痛药物,应选择适合儿童的止痛药物剂型。同时,要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如果疼痛持续加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等,要及时告知医生,排除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
三、康复锻炼
1.早期阶段(1-2周内):在骨折后的早期,主要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对于远端腓骨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腿部肌肉的绷紧和放松练习,每次绷紧肌肉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
2.中期阶段(2-6周):随着骨折部位逐渐稳定,可以开始进行关节的活动度锻炼。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以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将患肢放在床边,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向上勾和向下踩的动作,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同时,也可以继续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3.后期阶段(6周以后):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增加负重锻炼。开始时可以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行走练习。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一步好转,逐渐增加负重的程度。但要注意,康复锻炼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方式。
四、饮食注意事项
1.营养均衡:骨折患者需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愈合,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要保证钙的摄入,可多吃一些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的需求更高,要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下降等情况,可以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富含营养的食物。
2.避免刺激性食物: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同时,要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
五、日常护理与生活注意事项
1.避免患肢负重过早:在骨折没有完全愈合之前,要避免患肢过早负重,防止骨折端移位或内固定物松动。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来决定何时可以逐渐增加负重。
2.保持良好的体位:无论是卧床还是站立行走时,都要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体位。卧床时可以在患肢下方垫枕头等使患肢抬高;站立行走时要使用合适的辅助器具,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患肢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时刻关注其活动情况,防止患儿不正确的姿势导致骨折部位受到不良影响。
3.预防并发症: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鼓励其多咳嗽、咳痰,进行深呼吸练习,以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和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同时,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