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尿毒症需从多方面入手,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合理饮食,包括控制蛋白质和盐分摄入,适量饮水且避免滥用药物,还要定期进行肾功能和尿液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研究表明,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功能。例如,收缩压长期高于140mmHg且舒张压高于90mmHg的患者,患尿毒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同时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等,有助于控制血压。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除规律服药外,应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孕期女性出现的妊娠高血压也需积极控制,因为妊娠高血压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等严重情况,进而影响肾脏,增加尿毒症风险。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高血糖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研究显示,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可能进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应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可安排在餐后1-2小时,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家长更加精心护理,要合理规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按时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因为儿童糖尿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肾脏发育,增加尿毒症发生的可能性。
二、合理饮食
1.控制蛋白质摄入
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蛋白质摄入量。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维持在0.8-1.0g/(kg·体重),其中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应占一半以上。而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的人群,需适当减少蛋白质摄入,一般为0.6-0.8g/(kg·体重),以减轻肾脏的排泄负担。例如,一位体重60kg的肾功能正常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为48-60g,其中优质蛋白占24-30g左右。
老年人由于肾功能逐渐减退,更要严格把控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过多蛋白质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同时,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蛋白质食物时应优先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类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2.限制盐分摄入
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咸菜、腌制品、各类加工熟食等。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长期下去会增加尿毒症的发生风险。例如,过多摄入盐分会使人体水分潴留,加重肾脏负担,同时升高的血压会进一步压迫肾脏血管,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儿童在饮食中也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减少外出就餐和食用加工食品的频率,因为儿童时期的饮食偏好可能会延续到成年,良好的低盐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护肾脏健康,降低未来患尿毒症的可能性。
三、适量饮水与避免滥用药物
1.适量饮水
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一般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可维持在1500-2000ml左右,但也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如出汗多、天气炎热时可适当增加饮水量,而肾功能不全者则需要根据尿量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量。适量饮水有助于肾脏排出代谢废物,维持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如果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容易形成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容易出现饮水不足的情况,家属应提醒老年人定时饮水,保证每日足够的水分摄入。同时,老年人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过多饮水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尿量等指标,在医生建议下合理调整饮水量,避免因饮水不当对肾脏造成损害。
2.避免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滥用药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伤。例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肾毒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如果必须使用可能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如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指标等。
儿童是特殊群体,家长更要谨慎给孩子用药,避免自行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或一些未经严格儿童用药试验的药物。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导致肾脏损伤,所以儿童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定期体检
1.肾功能检查
普通人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血肌酐升高时往往提示肾脏功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血肌酐男性正常范围一般在53-106μmol/L,女性在44-97μmol/L,当血肌酐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更要增加肾功能检查的频率,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肾脏功能的早期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逐渐衰退,也应加强肾功能监测,可每半年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肾脏问题并进行处理。
2.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筛查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有损伤,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病变。例如,发现尿蛋白阳性后,需要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来明确病情。
儿童也应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因为儿童时期一些肾脏疾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尿液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问题。比如,一些先天性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避免病情进展到尿毒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