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骨膜受刺激产生炎症致积液的关节病变,分创伤性和感染性,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可通过合理运动、选合适装备、注意安全防护、保持良好姿势、增强体质来预防。
一、定义
骨膜炎是骨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修复等起重要作用。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创伤性骨膜炎
病因:多因局部骨组织受到外力冲击、过度劳损等引起。例如长期、反复、集中的应力作用于骨膜,像运动员长期奔跑、跳跃等运动项目,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骨膜易因过度磨损而引发创伤性骨膜炎;局部受到直接的碰撞、扭伤等外伤时,也可导致骨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
好发人群:常见于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或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年轻人因运动强度大等因素相对更易患,但其他年龄段也可能因相应的活动或外伤而发病。
(二)感染性骨膜炎
病因: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骨膜所致。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血液传播、直接蔓延等途径侵袭骨膜,引发感染性炎症。例如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感染,若未及时有效控制,可能累及骨膜;邻近的感染病灶也可能蔓延至骨膜引起感染。
好发人群: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易患。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相关病原体,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降低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或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胀痛、刺痛等。例如创伤性骨膜炎患者在活动病变部位时疼痛明显加重,感染性骨膜炎患者局部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可能伴有红肿。
肿胀:病变部位可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温度升高。创伤性骨膜炎肿胀程度相对较轻,感染性骨膜炎肿胀往往较明显,且皮肤温度升高更为显著。
压痛: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用手指按压时疼痛加剧。无论是创伤性还是感染性骨膜炎,病变局部压痛都是常见表现。
(二)功能障碍
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反应,患者病变部位的关节或肢体活动可能受到限制。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行走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跛行等情况;上肢骨膜炎患者可能会影响相应肢体的正常活动,如手臂的屈伸、旋转等动作受限。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畸形、皮肤温度变化等,按压病变部位了解压痛情况,检查关节或肢体的活动范围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大致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等表现。X线主要用于排除骨折等其他骨骼病变,对骨膜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对于早期骨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较为敏感,能清晰显示骨膜的水肿、增厚、积液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膜炎,并能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部位需要适当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骨膜。例如创伤性骨膜炎患者应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感染性骨膜炎患者也需要休息以利于身体恢复和炎症控制。
制动: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支具、石膏等进行制动,限制病变部位的活动,为骨膜的修复创造条件。如下肢骨膜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少下肢的负重和活动。
(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等结果来选择,患者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反应和疼痛。这类药物能减轻骨膜的炎症水肿,缓解疼痛,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更需谨慎。
(三)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的恢复期等情况,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但在急性炎症期(如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时)一般不建议热敷,以免加重肿胀和炎症。
冷敷:在急性损伤导致的创伤性骨膜炎早期,可进行冷敷,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理疗:如超声波理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有助于骨膜炎的恢复。不同的物理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阶段由医生来选择合适的应用时机和方式。
六、预防措施
(一)运动方面
合理运动: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使身体各部位尤其是骨骼、关节、肌肉等进入适应运动的状态。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运动。例如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比赛时,要遵循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单一动作的过度重复导致局部骨膜受损。
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根据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具等。例如进行跑步运动时,选择具有良好缓冲和支撑功能的跑鞋,可减少对脚部骨膜等部位的冲击;进行球类运动时,佩戴合适的护膝、护肘等护具,能对相应部位的骨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日常生活方面
注意安全防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外伤,如在进行劳动、户外活动等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摔倒、碰撞等情况发生。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看护,避免其发生磕碰等意外导致骨膜损伤。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等,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身体局部受力不均,增加骨膜受损的风险。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使脊柱、颈部等部位受力均匀,减少对相关骨膜的不良影响。
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性骨膜炎等疾病。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肌肉力量等,从而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