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疾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及相应实验室检查,诊断需结合表现与病理等,鉴别其他疾病;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靠真菌镜检和培养,诊断结合表现与镜检培养,需与其他病鉴别,不同人群患病有差异,治疗需考虑个体因素并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措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有3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环境因素如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精神紧张、外伤、手术、妊娠、吸烟、饮酒等也可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其发病机制主要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异常是其病理基础。
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如猫、狗等)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皮肤癣菌可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部位,在侵入人体后,借助其产生的蛋白水解酶等降解角蛋白,从而在宿主皮肤等组织中定植、生长,引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成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此为特征性表现。皮疹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头皮、四肢伸侧(如肘关节伸侧、膝关节伸侧)多见,呈对称性分布。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炎症明显;静止期病情稳定,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消退;退行期炎症消退,皮疹缩小或变平,遗留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
脓疱型银屑病:较少见,分为泛发性脓疱型和局限性脓疱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多急性发病,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初起为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无菌性脓疱,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常伴有高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好发于手掌和足底,表现为手掌或足底出现对称性红斑,红斑上有多数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脓疱干涸后脱屑,脱屑后又可出现新脓疱,反复发作。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严重的银屑病类型,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常伴有发热、畏寒、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关节病型银屑病:除了有银屑病皮疹外,还伴有关节病变,可累及四肢大小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类似于类风湿关节炎,但类风湿因子阴性。
癣
体癣:好发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部位,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红斑,边缘清楚,略隆起,中央有自愈倾向,红斑上有鳞屑,炎症明显时边缘可出现丘疹、水疱。
股癣: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损害与体癣相同,但由于该部位透气性差、潮湿,炎症往往较显著,皮疹境界清楚,边缘有丘疹、水疱、脓疱,瘙痒明显。
手癣和足癣:手癣多为单侧发病,足癣多为双侧发病。足癣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和浸渍糜烂型。水疱鳞屑型表现为足跖、足缘、足跟出现水疱,壁厚而发亮,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瘙痒剧烈。手癣的表现与足癣相似,但皮疹范围相对较小,多呈单侧分布。
头癣:主要见于儿童,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黄癣表现为头皮出现碟形硫磺色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去除痂皮后可见潮红糜烂面,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毛发永久性脱落;白癣初期为白色鳞屑性斑片,病发周围有一圈白色菌鞘,病发易折断,一般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黑点癣头皮出现散在的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
三、实验室检查
银屑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银屑病的典型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有Munro微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向下延伸呈杵状,真皮乳头向上延伸,血管扩张充血等。
血液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在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中,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炎症指标异常。
癣
真菌镜检: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水疱液或病发等进行真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例如,取体癣、股癣的鳞屑镜检,可见分枝分隔的菌丝;取手癣、足癣的水疱液或鳞屑镜检,可找到相应的皮肤癣菌菌丝或孢子;头癣中黄癣可找到鹿角状菌丝和孢子,白癣可找到发外孢子,黑点癣可找到发内孢子。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25-28℃)下培养,可分离出相应的皮肤癣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指导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银屑病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红斑、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再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需要结合病史、家族史等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等鉴别。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红斑边界不清,鳞屑细薄,呈油腻性,无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鳞屑较薄,一般无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病程有自限性;扁平苔藓皮疹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瘙痒明显,黏膜常受累,组织病理学有特异性表现。
癣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慢性湿疹多对称发病,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真菌镜检阴性;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皮疹为苔藓样变,无鳞屑,真菌镜检阴性。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银屑病和癣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头癣相对常见;女性在妊娠、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银屑病可能出现病情变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多汗、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更容易患癣;有银屑病家族史的人群患银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于癣的治疗,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对于银屑病,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精神紧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局部外用药物、光疗、系统用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