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性状相关表现包括便血颜色(有鲜血便、暗红色血便、黑便等不同情况及对应疾病)、粪便中血液与粪便混合情况(有混合均匀和表面附血等);伴随症状有腹痛(不同疾病腹痛特点不同)、腹泻(与肠出血相关的不同腹泻情况)、里急后重(常见于直肠炎等疾病)、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及不同疾病相关发热特点、贫血表现及不同程度肠出血的贫血情况)。
一、粪便性状相关表现
(一)便血颜色
1.鲜血便
当肠出血部位较低且出血速度较快时,血液可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血,或便后滴血,常见于直肠息肉、肛裂、直肠癌等情况。例如,直肠癌患者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时,粪便可混有鲜血。对于儿童来说,直肠息肉也较为常见,多表现为便后肛门滴血,颜色鲜红。
若是结肠上段出血但出血量较大、速度较快时,也可能出现类似鲜血便的表现,如某些急性出血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大量鲜血样便。
2.暗红色血便
肠出血部位在结肠中上部,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暗红色。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肿瘤(如结肠癌)、肠套叠等疾病。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广泛糜烂、溃疡,导致出血,粪便多为暗红色糊状便,可能伴有黏液。对于老年人,结肠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当肿瘤侵犯血管引起出血时,粪便可呈暗红色。
3.黑便(柏油样便)
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且粪便质软而富有光泽,类似柏油样。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小肠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出血等。比如,胃溃疡患者在溃疡活动期出血时,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排出黑色柏油样便。儿童若误食异物导致小肠黏膜损伤出血,也可能出现黑便情况,但相对较少见。
(二)粪便中血液与粪便的混合情况
1.粪便与血液混合均匀
当肠道内出血部位较广且出血较均匀时,血液与粪便混合均匀。例如,弥漫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肠道黏膜广泛炎症、溃疡,出血呈弥漫性,粪便与血液混合均匀,可为暗红色或伴有黏液的血便。对于妊娠期女性,若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这种粪便与血液混合均匀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自身病情的控制。
2.粪便表面附有血液
当出血部位较靠近肛门,如直肠下端、肛管部位出血时,血液常附着在粪便表面。例如,直肠息肉靠近肛门时,排便时粪便摩擦息肉表面导致出血,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对于老年女性,痔疮出血也较为常见,表现为排便后粪便表面有鲜血,有时可伴有滴血。
二、伴随症状
(一)腹痛
1.不同疾病相关腹痛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常伴有左下腹或下腹隐痛,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即排便前疼痛加重,排便后疼痛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例如,患者可能先有左下腹部隐痛,然后有便意,排便后腹痛有所减轻,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加剧且持续不缓解。对于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腹痛症状可能较为明显,且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阵发性腹痛,患儿哭闹不安、屈膝缩腹,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管梗阻、痉挛引起的腹痛。
肠梗阻:若肠出血是由肠梗阻引起,如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例如,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粘连引起肠梗阻并出血时,患者会有腹部阵发性绞痛,同时伴有血便等表现。
结肠癌:早期可能仅有腹部不适或隐痛,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逐渐加重,可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肿块伴腹痛。老年人患结肠癌时,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二)腹泻
1.与肠出血相关的腹泻情况
急性出血性肠炎:多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腹泻初为水样便,继而出现黏液血便或鲜血便,每日腹泻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例如,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出血性肠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频繁腹泻,粪便中混有血液。儿童是急性出血性肠炎的高发人群之一,腹泻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及时补液等治疗,以防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是其主要症状之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也可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比如,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腹泻明显,粪便带血带黏液,而另一段时间又出现便秘,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
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腹泻初为稀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较多,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不尽感)。这是由于痢疾杆菌感染肠道,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腹泻、出血。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肠道感染时,腹泻、便血等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
(三)里急后重
1.里急后重的表现及相关疾病
里急后重是指患者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常见于直肠炎、直肠癌、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例如,直肠癌患者肿瘤刺激直肠黏膜,导致频繁便意,出现里急后重症状,同时可伴有便血,粪便多为脓血便。对于女性患者,若患有直肠炎,尤其是在妊娠期,由于盆腔充血等因素,里急后重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谨慎用药治疗,避免影响胎儿。细菌性痢疾患者由于直肠、乙状结肠炎症刺激,也会出现里急后重,同时有黏液脓血便,患者会频繁如厕,但每次排便量少。
(四)全身症状
1.发热
感染性肠出血相关发热:如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痢疾等,患者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也可高达39℃以上。例如,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感染,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便血外,常伴有发热。对于儿童来说,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需要密切监测体温,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非感染性肠出血相关发热:某些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病情活动时出现中度发热。另外,肠道肿瘤患者若出现坏死、感染等情况,也可能伴有发热。老年人患肠道肿瘤时,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贫血表现
慢性肠出血患者由于长期少量失血,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例如,长期慢性胃溃疡出血的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贫血,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对于孕妇来说,慢性肠出血导致的贫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儿童慢性肠出血时,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苍白等表现,需要查找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急性大量肠出血患者可迅速出现严重贫血,甚至出现休克表现,如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比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短时间内出血量极大,迅速出现重度贫血及休克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