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等的病症,其原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其他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排便及伴随症状,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非药物方面有饮食调整、休息、腹部保暖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腹泻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腹泻的定义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二、腹泻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患儿频繁腹泻、呕吐等症状。成人也可感染其他病毒,如诺如病毒,常引起集体暴发的腹泻疫情,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大肠杆菌可引起旅行者腹泻等,沙门菌感染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等)引起,患者除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肠道后,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一般病程相对较长,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
2.饮食因素
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等),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
饮食不当:婴幼儿喂养不当较为常见,如过早添加辅食、食物种类突然改变等,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成人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生冷、油腻食物,也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腹泻。
3.药物因素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被破坏,耐药菌大量繁殖,如艰难梭菌感染可引起腹泻,多在用药后数天至几周内出现,腹泻程度轻重不一。
其他药物:某些化疗药物、泻药等也可能引起腹泻不良反应。
4.其他因素
过敏因素:对食物(如牛奶、海鲜等)过敏的人群,食用相关食物后可出现肠道过敏反应,表现为腹泻,常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
气候因素:腹部受凉后,胃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引起腹泻,尤其常见于婴幼儿,因为其胃肠道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可导致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同时可能伴有腹痛、便血等其他症状。
三、腹泻的临床表现
1.排便情况
腹泻次数可从数次到数十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感染性腹泻可能出现脓血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为稀糊状或稀水样便,排便后可能仍有未尽感。
2.伴随症状
腹痛: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伴随腹痛的情况不同,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多有左下腹痛,且排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常与排便相关,腹泻前多有腹痛,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发热:感染性腹泻常伴有发热,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出现高热,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呕吐:多见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常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脱水症状:严重腹泻时可导致机体失水,出现口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症状,婴幼儿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四、腹泻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是否食用不洁食物、近期用药情况、旅行史等;了解腹泻的起病情况,包括腹泻开始时间、频率、粪便性状等;还需询问伴随症状及既往肠道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腹部,如有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情况等。例如,急性腹膜炎患者可能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压痛多不明显,但肠鸣音可能亢进。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粪便培养:对于感染性腹泻,粪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如培养出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可帮助确诊细菌感染性腹泻。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用于排查肠道有无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对于小儿腹泻,还可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情况,协助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引起的腹泻。
结肠镜检查:对于慢性腹泻、怀疑肠道炎症性疾病或肿瘤等情况,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表现。
五、腹泻的治疗原则(非药物方面)
1.饮食调整
对于婴幼儿腹泻,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成人腹泻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2.休息
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患者,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抗病原体。
3.腹部保暖
对于因腹部受凉引起的腹泻,可通过腹部热敷等方式保暖,如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以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腹泻症状。
六、特殊人群腹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特点: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发生腹泻。腹泻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婴幼儿机体含水量相对较高,体液调节能力差。例如,轮状病毒肠炎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可迅速出现脱水症状。
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情况,及时发现脱水迹象。在喂养方面要遵循科学的喂养方法,注意饮食卫生,按照婴幼儿的月龄合理添加辅食。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幼儿有不良影响的止泻药等。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肠道免疫功能下降,腹泻时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腹泻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老年人患细菌性腹泻时,病情可能比年轻人更严重,恢复时间更长。
注意事项:老年人腹泻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同时,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因为腹泻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用药效果或导致病情波动。
3.孕妇
特点:孕妇腹泻可能会影响自身及胎儿的健康,因为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生长发育。孕妇的腹泻原因需要谨慎排查,某些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例如,感染性腹泻在孕妇中也可能发生,而一些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
注意事项:孕妇出现腹泻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妇身份,以便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饮食上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腹泻的食物,适当增加休息时间,保持心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