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不可见的异常检验结果,非独立疾病,提示泌尿系统可能病变。常见导致尿潜血的疾病有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继发性)、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需通过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一步诊断,治疗则针对病因,如肾小球疾病对症支持或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泌尿系统感染用抗生素,泌尿系统结石依情况选排石或碎石等治疗,泌尿系统肿瘤手术或综合治疗。
一、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常见疾病
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除尿潜血外,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则起病隐匿,病情迁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可逐渐进展为肾功能不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以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多见,中老年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更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尿潜血外,还可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糖尿病肾病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病程较长者易出现,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增多,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尿潜血、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或长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均易增加患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
泌尿系统感染:
如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也可出现尿潜血,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膀胱炎也较为常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尿潜血阳性,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是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诱因,育龄期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结石:
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患者常表现为腰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能发病,饮食结构不合理、饮水过少等生活方式可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如长期摄入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或饮水不足等。
泌尿系统肿瘤:
如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潜血阳性),可伴有腰痛、腹部肿块等;膀胱癌也是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也可出现尿潜血阳性,部分患者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吸烟是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肾癌的发病与遗传、肥胖、高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进一步检查: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若尿中畸形红细胞占比>80%,多考虑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若为均一形态红细胞,则多考虑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阶段的肾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肾功能还在发育中,与成人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血肌酐的正常范围较成人低,在评估儿童肾功能时需参考儿童专属的正常范围值。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观察重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适度约束,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儿童对辐射的敏感性,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病情时尽量避免CT检查。
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膀胱内病变的形态、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膀胱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诊断流程:首先通过尿常规发现尿潜血阳性,然后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腹痛等)、病史(如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史、糖尿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进行初步分析,再进一步通过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导致尿潜血的具体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三、尿潜血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休息、抗感染、利尿、降压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则需长期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减少蛋白尿(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避免肾损伤因素(如避免劳累、感染、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对于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需根据病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儿童患肾小球疾病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各项指标变化。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例如,急性肾盂肾炎多需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膀胱炎可口服抗生素治疗,疗程3-7天。同时,患者需注意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助于感染的恢复。育龄期女性在治疗期间需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复发。
泌尿系统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直径<0.6cm),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等促进结石自行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或结石引起严重梗阻等情况,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注意患者的疼痛管理,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结石处理方式需综合考虑,儿童结石相对较少见,处理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损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多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肾癌根治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等。对于晚期肿瘤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同时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尿潜血只是一个异常的检验指标,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病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