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腹泻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因素、肠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及其他因素;其表现有腹胀特点和腹泻特点,相关检查有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应对包括非药物应对(饮食调整、腹部保暖、休息与情绪调节),预防措施有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增强体质、接种疫苗。
一、腹胀腹泻的常见原因
(一)饮食因素
1.年龄与饮食: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喂奶过多、过快,或奶粉冲调不合适等,易出现腹胀腹泻。例如婴儿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对某些食物成分消化不完全,就可能引发症状。成人若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生冷食物,像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生食等,寒冷刺激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起腹胀腹泻。长期高油高脂饮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也可能导致腹胀腹泻,这种情况在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人对特定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比如乳糖不耐受人群,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饮用牛奶后就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对某些海鲜过敏的人食用海鲜后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饮食习惯的人发生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概率不同,过敏体质者相对更易发生。
(二)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冬季是高发季节。诺如病毒感染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常引起暴发流行,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聚集场所易传播。病毒感染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导致腹胀腹泻。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出现腹胀、腹泻,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细菌的途径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玩具、物品等感染,成人则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会破坏肠道组织,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胀腹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三)胃肠道疾病
1.慢性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进而影响到肠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症状,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慢性胃炎,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等因素有关。
2.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出现腹胀、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3.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中青年人群较多见,患者会出现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且症状常与情绪紧张、焦虑等因素相关。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服用后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的副作用,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胀腹泻;还有一些化疗药物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更易受到药物副作用的影响。
2.腹部着凉: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腹部着凉后都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胀腹泻,尤其在夜间睡眠时腹部保暖不当,或夏季长时间吹空调、风扇使腹部受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全身性疾病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加快胃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消瘦、心悸等症状;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腹胀腹泻,这类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且与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二、腹胀腹泻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一)表现
1.腹胀特点:可能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可伴有肠鸣音亢进或减弱,婴幼儿腹胀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成人则能明显感觉到腹部膨隆,进食后腹胀可能加重。
2.腹泻特点:腹泻次数可从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婴幼儿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成人腹泻若持续时间较长,也可能出现脱水、乏力等症状。
(二)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帮助判断是否有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粪便常规检查结果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但总体能反映肠道基本情况。
血常规: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判断是否有感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成人偏高。
血生化:对于腹泻时间较长的患者,可检查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血糖等指标,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血糖异常情况,老年人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发生电解质紊乱的风险相对较高。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有无肠梗阻、肠套叠等情况,婴幼儿由于腹部脂肪薄,超声检查相对更清晰,能较好地观察肠道情况。
结肠镜检查:对于怀疑有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的患者,可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中青年及中老年人群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该项检查,有肠道疾病家族史或出现报警症状(如便血、消瘦等)的人群更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三、腹胀腹泻的应对与预防
(一)非药物应对
1.饮食调整:
婴幼儿腹胀腹泻时,应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奶或喂食,可适当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成人应暂时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的和程度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
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或用其他替代品如豆浆等。
2.腹部保暖: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要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婴幼儿使用热水袋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发生意外。
3.休息与情绪调节:腹胀腹泻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等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情况,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更要注重情绪调节。
(二)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尤其是婴幼儿的看护人员要帮助婴幼儿做好手部清洁。
购买食物时注意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物,加工食物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同年龄人群都应遵循饮食卫生原则,儿童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更需要成人做好饮食卫生的把关。
2.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可能引起胃肠道副作用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在用药时更要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3.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成年人可选择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婴幼儿可在家长帮助下进行适量的被动运动,如婴儿操等,通过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4.接种疫苗:婴幼儿及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预防肠道病毒感染的疫苗,可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家长要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带婴幼儿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