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血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肠道自身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息肉、肿瘤,食物因素如食物过敏、不耐受,药物因素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他因素(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肠道外伤如腹部外伤、医源性因素)。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感染:
儿童及免疫力较低人群易受影响,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可引起腹泻便血。其发病机制是细菌产生的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出血、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一些水源污染或食物被该菌污染的情况下,人群可出现腹泻,大便中带血,同时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对于儿童,由于其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易感染此类细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2.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传播,引起肠道感染。沙门氏菌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腹泻,粪便可为脓血便。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感。在临床中,患者除了腹泻便血外,还可能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影响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会损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引起腹泻,部分患儿大便可带血。一般病程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中可能因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需要及时干预。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暴发流行。
2.诺如病毒感染:
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诺如病毒感染后,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大便可为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同时可能伴有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肠道自身疾病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也可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可迁延不愈,长期患病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患者)等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是肠道免疫异常激活,导致肠道黏膜慢性炎症、溃疡形成。
对于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肠道炎症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克罗恩病:
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临床表现多样,腹泻是常见症状,大便可为糊状,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血便,还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肠梗阻等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免疫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
2.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会引起出血,血液混在粪便中导致便血,同时可能伴有腹泻症状。儿童肠道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而成人肠道息肉较为常见,且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例如,结肠息肉可能在排便时受到粪便摩擦而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腹泻可能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3.肠道肿瘤
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结肠癌早期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交替、便血等症状,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与粪便相混。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与遗传因素、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肠道筛查。
直肠癌:
主要症状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一般较少,常伴有黏液。中老年人多见,但也有年轻患者发病。直肠癌的发生与直肠慢性炎症、息肉恶变、遗传等因素有关,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有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的中老年人应常规进行直肠指检。
(二)食物因素
1.食物过敏
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海鲜等过敏。当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发生过敏反应,出现黏膜水肿、渗出等,导致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便血。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例如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能出现腹泻、大便带血,同时伴有湿疹、呕吐等过敏表现。对于怀疑食物过敏的患儿,需要详细询问饮食史,进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2.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
由于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摄入的乳糖,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起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肠道黏膜损伤而便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儿童多见。例如,一些婴儿在饮用牛奶后出现腹泻、便血,经检查发现是乳糖不耐受引起。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或补充乳糖酶来缓解症状。
(三)药物因素
1.某些抗生素:
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肠道黏膜损伤出血,表现为腹泻便血。例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损伤肠道黏膜。不同年龄段均可因使用抗生素而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使用抗生素时更应谨慎,密切观察肠道反应。
2.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肠道黏膜的保护机制,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引起腹泻便血。中老年人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监测肠道情况,因为他们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肠道出血,表现为腹泻便血。同时,患者皮肤、黏膜可出现紫癜、瘀斑等表现。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除了皮肤紫癜外,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腹泻带血。需要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肠道,导致肠道出血,出现腹泻便血症状。此外,白血病患者还伴有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儿童白血病患者较为常见,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便血时,需要考虑白血病的可能,进行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血管,可引起肠道小血管炎,导致肠道出血、水肿,出现腹泻便血,同时伴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春秋季多见。其发病与感染、食物、药物等过敏因素有关,需要进行血常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二)肠道外伤
1.腹部外伤:
如车祸、坠落等导致腹部外伤,可能引起肠道损伤,出现腹泻便血。这种情况多有明确的外伤史,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表现。对于有腹部外伤史的患者,需要详细询问受伤情况,并进行腹部超声、CT等检查来明确肠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医源性因素:
在肠道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如结肠镜检查时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引起腹泻便血。这种情况一般在检查后短时间内出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接受肠道相关医疗操作的患者,在操作后需要密切观察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