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真菌(念珠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白塞病、外阴恶性肿瘤、创伤、接触性过敏,不同因素导致的外阴溃疡有不同表现及特点。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外阴溃疡的病毒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致病原,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病毒会在皮肤黏膜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外阴出现簇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外阴溃疡患者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可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也可能与外阴溃疡相关。某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外阴上皮内瘤变,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溃疡等病变表现。不同亚型的HPV致病力不同,高危型HPV16、18等与外阴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关系密切,在病变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溃疡情况。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外阴皮肤的化脓性炎症,进而形成溃疡。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外阴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时,如局部有外伤、摩擦等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并繁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化脓,形成溃疡,溃疡表面常覆盖有脓性分泌物。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也是引起外阴溃疡的常见细菌因素。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黏膜的红肿、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局部可能伴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3.真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是外阴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当病情严重或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可能出现外阴溃疡的情况。念珠菌在酸性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外阴局部潮湿、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等情况容易诱发念珠菌感染,感染后真菌侵犯外阴皮肤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溃疡周围常伴有红斑、瘙痒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
1.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可累及外阴部位,导致外阴溃疡。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除了外阴溃疡外,还可能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眼部病变、皮肤损害等多系统表现。外阴溃疡通常反复发作,具有慢性迁延的特点,溃疡形态多样,可深可浅。研究发现,白塞病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自身抗体产生异常等情况,导致血管炎等病变,累及外阴组织时引起溃疡。
2.外阴恶性肿瘤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可表现为外阴溃疡。肿瘤细胞浸润破坏外阴组织,导致局部出现溃疡,溃疡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可能伴有出血、恶臭等表现。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HPV感染、遗传因素等。随着肿瘤的进展,溃疡会逐渐增大、加深,同时可能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3.创伤
外阴部位受到外力创伤,如性生活时的过度摩擦、骑跨伤、器械检查等造成的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继发感染并形成溃疡。例如,骑跨伤导致外阴皮肤黏膜破损后,若局部卫生状况不佳,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就会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溃疡,患者会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较为明显,溃疡与外伤部位相关。
4.接触性过敏
外阴皮肤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外阴溃疡。常见的致敏物质包括卫生巾、化纤内裤、外用药物等。接触致敏物质后,机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等免疫反应,引起外阴皮肤黏膜的炎症、水肿、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局部瘙痒明显,伴有红斑、丘疹等表现,去除致敏物质后,经过适当治疗溃疡可逐渐愈合,但再次接触致敏物质可能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