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阴道微生态失衡(如乳酸杆菌减少、其他病菌过度生长,长期用抗生素、性生活频繁、阴道灌洗、绝经后雌激素降低等影响微生态)、外界病原体感染(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局部物理化学刺激(阴道灌洗破坏酸碱平衡和微生态,使用刺激性卫生用品刺激阴道黏膜)、其他因素(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非特异性阴道炎,免疫力低下人群因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引发该病)。
一、阴道微生态失衡
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相互制约维持生态平衡。当局部环境改变等因素导致乳酸杆菌减少,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如加德纳菌、厌氧菌等过度生长,就可能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使其他病菌有机会大量繁殖致病;性生活频繁、阴道灌洗等也可能影响阴道微生态,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阴道微生态特点不同,育龄期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更易因上述因素导致微生态失衡;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出现微生态失衡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二、外界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可通过不洁的卫生习惯等途径进入阴道引起感染。比如,使用公共厕所的坐便器、不注意经期卫生等都可能让大肠埃希菌有机会侵入阴道,导致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生。对于有不良卫生习惯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更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减少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机会。
2.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进入阴道。例如,女性会阴部皮肤有微小破损时,葡萄球菌就可能趁机侵入阴道引发感染。对于皮肤有破损的女性,要及时处理伤口,避免葡萄球菌感染阴道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二)支原体感染
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等可感染阴道导致非特异性阴道炎。支原体感染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性活跃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年轻、性生活较混乱的女性更容易感染支原体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安全性行为,减少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三、局部物理化学刺激
(一)阴道灌洗
频繁进行阴道灌洗会破坏阴道的正常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正常阴道pH值在3.8-4.4之间,呈弱酸性,这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病菌生长。而过度灌洗会使阴道pH值升高,破坏酸性环境,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例如,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外阴清洁过度灌洗,反而增加了患病风险。
(二)使用刺激性卫生用品
如使用劣质的卫生巾、卫生护垫等,其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刺激阴道黏膜,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非特异性阴道炎。不同质量的卫生用品对阴道的刺激不同,女性应选择质量合格、温和无刺激的卫生用品,尤其是敏感体质的女性更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卫生用品,避免因使用刺激性卫生用品而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四、其他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菌生长,但也可能同时合并非特异性阴道炎。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侵袭,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保持阴道清洁,预防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生。
(二)免疫力低下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过度劳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感染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免疫力严重低下,更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非特异性阴道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免疫力也会降低,增加了患非特异性阴道炎的风险,这类人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