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发病机制涉及病原体入侵和机体防御机制,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而异,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等一般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预防。
一、定义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不同部位的感染。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少数情况可能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入侵: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上行感染(最常见途径,如大肠杆菌从尿道外口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盂)、血行感染(少见,如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体经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极罕见,盆腔和腹腔的感染灶通过淋巴道传播至尿路)等途径进入尿路引发感染。
机体防御机制:人体自身具有一定防御机制,如尿道黏膜的抗菌物质、尿液的冲刷作用、尿路黏膜分泌的IgA等,当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或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时,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例如,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尿路结构和功能改变等,也易患尿路感染。
三、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可伴有耻骨上区疼痛或不适,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但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轻度发热。
尿道炎: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初期表现为尿道口黏膜红肿、发痒和轻微刺痛,随后有稀薄黏液流出,逐渐发展为脓性分泌物;非淋菌性尿道炎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尿道刺痒、灼痛,伴少量黏液性分泌物。女性尿道炎也可出现尿道刺痒、尿频、尿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及腰痛,肾区有叩击痛;慢性肾盂肾炎症状相对隐匿,可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细菌尿,或有不同程度的低热、腰酸、乏力、尿频、尿急、尿痛等,病情迁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四、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蛋白一般为阴性或微量,急性肾盂肾炎时可有白细胞管型。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包括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为有意义,10-10CFU/ml为可疑阳性,<10CFU/ml多为污染)、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如培养出细菌则有诊断意义)等。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复杂性尿路感染或怀疑有尿路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进行超声、X线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以了解尿路有无梗阻、结石、畸形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五、预防措施
一般预防: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路的作用,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1500-2000ml以上,使尿量维持在1000ml/d以上。
注意个人卫生:女性应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男性也应保持会阴部清洁。
避免憋尿:及时排尿,避免尿液在膀胱内长时间停留,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经期要特别注意会阴部卫生,选用合格的卫生用品;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可适当补充雌激素,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
老年人:应加强护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能导致尿路感染的疾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儿童: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尿布等,对于婴幼儿要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避免粪便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