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过多指妊娠期间羊水量超2000ml,分急性和慢性,病因有胎儿(结构异常、多胎、贫血)和孕妇(糖尿病、母儿血型不合、妊娠高血压疾病)因素,对母儿有影响,诊断靠超声等,处理分合并畸形和正常胎儿情况,不同孕妇需综合考虑处理。
分类及特点
急性羊水过多:较少见,多发生在妊娠20-24周。孕妇短期内子宫迅速增大,似妊娠足月或双胎妊娠大小,横膈上抬,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发绀,孕妇表情痛苦,腹部张力过大感到疼痛,食量减少。由于子宫张力过高,检查时胎位不清,胎心遥远或听不清。
慢性羊水过多:较多见,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数周内羊水缓慢增多,多数孕妇能适应。孕妇仅感腹部增大较快,临床上无明显不适或仅出现轻微压迫症状,如胸闷、气急,但能忍受,查体时子宫大于妊娠月份,腹部膨隆、腹壁皮肤发亮、变薄,触诊时胎位不清,胎心遥远或听不清。
病因
胎儿因素:
胎儿结构异常:以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畸形最常见,如无脑儿、脊柱裂、食管闭锁等。无脑儿因缺乏抗利尿激素,尿量增多;食管闭锁或小肠闭锁使胎儿不能吞咽羊水,导致羊水积聚。
多胎妊娠:以单卵双胎居多,两个胎儿间血液循环相互沟通,其中一个胎儿血容量多,尿量增加,导致羊水过多。
胎儿贫血:如Rh血型不合溶血病,胎儿有核红细胞破坏增多,使羊水渗透压增高,促使羊水吸收减少而增多。
孕妇因素:
糖尿病:孕妇血糖过高,导致胎儿血糖也增高,引起胎儿渗透性利尿,进而使羊水过多。
母儿血型不合:可引起胎儿免疫性水肿,导致羊水过多。
妊娠高血压疾病:可引起胎盘功能减退,胎儿缺氧,胎儿尿量减少,但羊水过多可能与全身血液循环改变有关。
对母儿的影响
对母体的影响:
急性羊水过多时,孕妇并发症多,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盘早剥等风险增加。由于子宫过度膨胀,产后可能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
慢性羊水过多时,子宫逐渐增大,孕妇耐受性较好,但也可能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破膜时因宫腔内压力骤减,可引起胎盘早剥、休克等。
对胎儿的影响:
羊水过多常合并胎儿结构异常,胎儿出生后可能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后遗症。另外,羊水过多时胎膜早破时脐带脱垂的风险增加,胎儿窘迫、早产的发生率也增高。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羊水过多的主要方法。超声测定羊水指数(AFI)≥25cm诊断为羊水过多;超声测定最大羊水暗区垂直深度(AFV)≥8cm为羊水过多。
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胎儿畸形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畸形的诊断。
处理原则
羊水过多合并胎儿畸形:一旦确诊胎儿畸形,应及时终止妊娠。可行人工破膜引产,若合并胎盘功能减退或胎儿窘迫,应行剖宫产。
羊水过多合并正常胎儿:
症状严重孕妇无法忍受(胎龄不足37周),应穿刺放羊水,缓解症状,注意防止早产、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放羊水时应在B超监测下进行,防止损伤胎盘及胎儿。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治疗,但该药物可导致胎儿动脉导管提前关闭,故妊娠32周后不宜使用。
积极治疗孕妇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
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羊水情况及孕妇状况,必要时适时终止妊娠。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孕妇,处理时需综合考虑。例如,年轻孕妇相对耐受性可能较好,但仍需严格评估;有糖尿病病史的孕妇需更好地控制血糖以改善羊水过多状况;生活方式方面,要提醒孕妇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胎膜早破等情况发生。在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中,更要加强监测,因为高龄孕妇发生胎儿畸形、妊娠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处理时需更加谨慎,充分权衡母儿风险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