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有潜伏期、前驱期和发作期表现,可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包括正确处理伤口、主动免疫(儿童计划免疫及成人相应处理)和被动免疫(TAT和TIG),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职业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破伤风的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
二、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3.发作期:肌肉持续性收缩。最初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依次出现的症状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声、光、接触、饮水等而诱发。患者神志始终清楚,感觉也无异常。一般无高热,高热常提示有肺部感染的发生。
三、破伤风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四、破伤风的预防
1.正确处理伤口:对于伤口要及时彻底清创,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创造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2.主动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百白破三联疫苗)是常规接种疫苗。一般婴儿在3、4、5月龄时各注射1次,每次间隔4~6周,1.5~2岁时再加强1次,7岁时再次加强注射白破二联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成人:对于未接受过全程主动免疫的外伤患者,若伤口污染严重或受伤前未免疫,则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被动免疫:
破伤风抗毒素(TAT):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TAT易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做皮内敏感试验。阳性者可用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TIG由人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提纯而成,无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发生超敏反应,可在皮试阳性的患者中使用,且免疫力可维持3~4周,适用于TAT过敏者。
五、不同人群破伤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新生儿破伤风需特别关注。新生儿破伤风多因接生时使用不洁器械断脐所致,因此要强调正规接生,避免新生儿断脐时消毒不严格。儿童在接种百白破疫苗时要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接种,以获得有效的主动免疫保护。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受伤后发生破伤风的风险可能增加。老年人受伤后要更重视伤口的清洁处理,若有外伤史且出现肌肉紧张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破伤风病情的影响及治疗的复杂性。
3.特殊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农民等,因工作中易接触泥土、生锈铁器等,受伤后更要注意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并根据情况进行预防接种,以降低破伤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