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常见,病因有年龄、近视、外伤、无晶体眼等,症状有闪光感、视野缺损,检查包括眼底、OCT、B超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近视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发生变性、液化等改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视网膜裂孔进而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落。例如,50-70岁人群中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近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变薄,视网膜周边部更容易出现变性区和裂孔,从而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风险。研究表明,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患者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发生率比正常视力人群高得多。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比如眼部受到球类撞击、车祸等外伤情况后,视网膜裂孔形成的概率增加。
无晶体眼:白内障手术摘除晶体后,眼内环境发生改变,玻璃体失去了原本的支撑结构,活动度增加,对视网膜的牵拉增加,易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和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症状
闪光感: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频繁的闪光感,这是因为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刺激视网膜光感受器引起的。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闪光感可能更加明显。
视野缺损:当视网膜脱落发生时,相应区域的视野会出现缺损。如果视网膜脱落累及黄斑区,患者中心视力会明显下降;如果是周边部视网膜脱落,可能一开始患者没有明显的中心视力下降,但会感觉到视野中有阴影遮挡。
检查
眼底检查: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视网膜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范围等。但对于一些周边部的病变可能观察不够清晰,此时需要借助间接眼底镜或者三面镜检查。间接眼底镜可以更全面地查看视网膜周边部,三面镜则能详细检查视网膜的周边和角部等区域,有助于发现微小的视网膜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能够提供视网膜层间的高分辨率图像,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情况,对于判断视网膜脱落的程度、是否累及黄斑等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辅助评估手术预后等。
B超检查:对于屈光间质混浊(如玻璃体混浊较严重)无法通过眼底检查直接观察视网膜情况时,B超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脱离的光带等表现,帮助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落。
治疗
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目的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巩膜扣带术,通过在眼球外放置硅胶垫等,顶压视网膜裂孔部位,促使视网膜复位;对于一些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并进行视网膜复位操作,同时可能需要填充硅油或气体等以帮助视网膜复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术后的眼部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恢复情况,定期进行眼科复查。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时,需要同时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因为高血压可能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视网膜的病变恢复等。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眼部感染等并发症,并且要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合理的眼部康复。
近视患者:既往有近视的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患者,在术后需要更加注意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和再次受到眼部外伤,因为近视状态下视网膜本身就相对脆弱,再次发生视网膜问题的风险较高。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监测视网膜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