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侵入致肌痉挛的特异性感染,有感染途径、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等表现,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可通过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伤口处理预防,治疗需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痉挛、防治并发症,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
二、病因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如各种开放性伤口,包括刺伤、割伤、污染严重的伤口、烧伤、火器伤等,甚至细小的木刺或锈钉刺伤而未及时处理时也有可能感染。新生儿破伤风多是由于接生时脐带消毒不严格所致。
发病机制: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会与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细胞内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递介质,导致伸肌与屈肌同时强烈收缩,从而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3.发作期:肌肉持续性收缩,最初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患者表现为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等。强烈的肌痉挛可导致肌断裂,甚至骨折。患者在发作时神志清楚,十分痛苦。
四、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如患者有外伤史,出现上述典型的肌肉痉挛症状等。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发现,伤口厌氧菌培养有时可发现破伤风梭菌,但阳性率不高。
五、预防措施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破伤风的主要措施。儿童可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其中含有破伤风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一般婴儿在3、4、5月龄时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8月龄和6周岁时各加强1剂。
2.被动免疫: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污染、清创不当者。常用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前需做皮试。对于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注射法。此外,还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其优点是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一般用于TAT过敏者或免疫史不清者。
3.伤口处理:对于伤口要及时彻底清创,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破坏破伤风梭菌生长的厌氧环境。
六、治疗原则
1.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
2.中和游离毒素: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控制痉挛: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可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冬眠合剂等药物,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4.防治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防治肺部感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破伤风,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儿童受伤后要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按计划接种百白破疫苗进行主动免疫,若有外伤需及时评估是否需要被动免疫。
孕妇:孕妇若有外伤需要关注破伤风的预防,被动免疫时要注意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也有所减退,受伤后发生破伤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破伤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