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葡萄胎是由葡萄胎发展而来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病与妊娠、年龄、既往葡萄胎病史等有关,有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等临床表现,通过HCG测定、超声检查、组织学检查诊断,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需定期随访,育龄女性治疗后要重视随访和避孕,儿童及男性罕见患恶性葡萄胎。
发病原因
妊娠因素:通常发生在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以内,与妊娠有关,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受精卵的异常有关。
年龄因素:年轻女性和年龄较大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存在差异,年轻女性身体相对较为敏感,而年龄较大女性身体机能等有所不同,但确切关联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有研究发现年轻患者可能在细胞生物学行为等方面有一定特点导致发病。
生活方式与病史:既往有葡萄胎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恶性葡萄胎的风险较高。不良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病因,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可能间接影响身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葡萄胎排空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常见症状,量多少不定。有的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可导致贫血等情况。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子宫不能如期恢复至未孕状态,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不符,质地变软等。
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患者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至阴道可看到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转移至脑部等部位则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抽搐等。
诊断方法
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血清HCG持续异常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正常情况下,葡萄胎排空后血清HCG应在一定时间内下降至正常范围,若持续不降或下降后又升高,则提示可能有恶性葡萄胎。
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有助于诊断。
组织学检查:通过刮宫或手术取得子宫肌层或转移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在子宫肌层内或转移灶中见到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化疗:是恶性葡萄胎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等,通过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可尽量保留生育功能,但要严格掌握化疗指征和方案。
手术治疗:一般在化疗的基础上进行,如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病变广泛、年龄较大的患者等,但现在多倾向于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预后及随访
预后:恶性葡萄胎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随访:患者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一般随访2年。随访内容包括HCG测定、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在随访期间应严格避孕,一般建议至少避孕1-2年,避孕方法可选用避孕套或口服避孕药等。年轻女性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自身生殖健康,避免过早妊娠带来不良影响,因为过早妊娠可能会影响对疾病复发等情况的判断和处理。年龄较大患者也要关注身体一般状况,定期进行全面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患恶性葡萄胎后,在治疗后要重视随访和避孕。因为再次妊娠时,葡萄胎复发风险增加,而且妊娠可能会掩盖疾病复发的一些表现,不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所以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随访和避孕,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
儿童及男性:儿童一般不会患恶性葡萄胎,男性也很少患恶性葡萄胎,但如果男性相关细胞发生异常等情况理论上也可能有相关病变,但实际非常罕见。对于男性相关情况,若有异常也应按照相应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流程进行处理,不过相对来说与女性患者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发病机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