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女性生理结构因素(尿道短直、尿道口位置特殊致易污染)、尿路梗阻因素(泌尿系统结石阻碍尿液流动、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致尿液潴留)、机体免疫力低下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利于细菌生长且免疫力低,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及艾滋病患者免疫力受抑)、医源性因素(导尿操作破坏黏膜屏障且留置时间长易感染,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损伤黏膜易带菌)、不良生活方式因素(饮水过少致尿液冲刷弱、不注意个人卫生及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易引发感染)。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较短且直,长度约3-5厘米,相较于男性尿道(约18厘米),细菌更容易沿着尿道上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而男性由于尿道较长,细菌入侵相对困难。此外,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肛门距离较近,肛门周围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容易污染尿道口,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儿童时期,女孩的尿道短等生理特点使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相对高于男孩,随着年龄增长到青春期后,两性在尿路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异可能会有变化,但女性整体仍处于相对高发态势。
二、尿路梗阻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尿路结石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流动,使尿液在局部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当结石造成尿路梗阻时,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梗阻上方的尿路中滋生,从而引发尿路感染。
2.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会使膀胱内的细菌无法及时被冲刷排出,长期以往容易引发尿路感染。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患前列腺增生的概率增加,这也是中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因素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往往较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难以有效杀灭入侵的细菌,使得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如果尿路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比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会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是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难以治愈。
四、医源性因素
1.导尿操作:在医疗过程中,导尿是常见的操作,但导尿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黏膜屏障,为细菌进入尿道提供了途径。如果导尿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都容易引发尿路感染。一般来说,导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例如,导尿管留置1天,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1%-3%,留置3天以上,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
2.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如膀胱镜检查等,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尿路黏膜,并且可能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尿路,从而引起尿路感染。在进行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前通常会采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感染的发生。
五、不良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过少: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路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路中停留、繁殖。例如,每天饮水量少于1000毫升,就会使尿液浓缩,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2.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女性,如果不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大便后擦拭方向不正确(由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口,引发尿路感染。另外,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引起感染。比如,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可以帮助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的时间,如果不排尿,就容易增加尿路感染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