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原体入侵(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细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机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等)以及其他因素(性生活、留置导尿管、绝经后女性等),这些因素分别从不同方面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或增加其发生几率。
一、病原体入侵
1.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80%左右。女性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引起感染,尤其在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等人群中更为常见。女性的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有更多机会侵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2.其他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通常在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留置导尿管或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下易感染。比如长期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存在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更易受到这些条件致病菌的侵袭导致尿路感染。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1.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泌尿系统内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细菌容易在局部大量繁殖引发感染。例如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由于尿道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患儿,也会因尿液引流不畅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2.膀胱输尿管反流:指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现象。这种反流会使细菌容易从膀胱逆行进入肾脏,从而引发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一些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由于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尿液反流,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长期高血糖环境为细菌营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糖尿病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多方面影响,使得患者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降低。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这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维持器官移植的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感染风险增加的问题,其中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泌尿系统也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膀胱逼尿肌萎缩、前列腺增生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从泌尿系统的防御机制到整体免疫力都不如年轻人,所以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四、其他因素
1.性生活:性生活时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尤其是女性,性生活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性生活过程中的机械性刺激和细菌的侵入机会增加,使得女性在性生活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升高。比如育龄期女性在性生活频繁时,尿路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
2.留置导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细菌侵入泌尿系统打开方便之门,是医院内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中,对于需要长期导尿的患者,如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等,留置导尿管期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直接进入泌尿系统的通道。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尿路感染。雌激素对维持泌尿系统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导致尿道黏膜防御能力减弱,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



